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

【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大家談②】

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已經跟觀衆見面。這次演出,無論是演員們的表現,還是音樂舞蹈雜技戲劇等各門類藝術綜合效應,都達到了極佳效果,而最讓人驚歎的則是那個橫跨整個體育場、面積足有8000平方米的超高清大屏幕。它集中體現了我們的國力之強盛,並在瞬間將數萬名觀衆帶入了這部反映中國共產黨百年滄桑歷史鴻篇鉅作中,讓每位觀衆接受了一次難忘的黨史教育

超高清大屏幕上,精挑細選出來的海量歷史鏡頭,讓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在觀衆眼前“再現”,其中有太多催人淚下的鏡頭。在橫跨國家體育場的超大舞臺上,縱向的三層平臺與兩側的多層轉檯,以及“天高任鳥飛”的高空,爲8000位演員充分表達愛黨真情、展示藝術才華提供了寬廣的空間――這種在整體結構上縱橫交錯、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不僅讓整場演出具有教育價值,更使其擁有了藝術的審美價值,由此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

最能體現這種天地之間遙相呼應的段落當數那段鼓樂歌舞《新的天地》――首先吸引人眼球的是大舞臺的高空中那面懸掛在後區中央不停旋轉的巨型大鼓鼓面直徑足有10米。固定其上的8位鼓手率先擊鼓,隆隆的鼓聲代表着黨中央發出的“脫貧攻堅”號召。接着是高懸於舞臺兩側高空的百面大鼓與百位鼓手,在上下錯落的調度中敲擊出整齊如一的和聲,象徵着全國各族人民伸出的同舟共濟援手,最終實現了脫貧攻堅的目標。與此同時,大舞臺的地面上,數以百計穿着金色服裝的舞者與飄揚的紅旗,既表現出中國人脫貧致富的堅定決心,更抒發出他們告別窮困後的欣喜之情。

這臺演出的定位是“大型情景史詩”,演員們再現了英雄們的豪言壯語,足以爲史詩提供流芳百世的語彙。譬如董存瑞在解放戰爭期間,捨身炸碉堡高喊的“爲了新中國,前進!”王成在抗美援朝故事片《英雄兒女》中高喊的“爲了勝利,向我開炮!”王進喜高喊的“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些語言之所以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是因爲它們都是英雄們以寶貴的生命鑄就的。

就音樂而言,《偉大征程》吸收了1964年首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成功經驗。演出中穿插了大量不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歌曲,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國際歌》《秋收起義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十送紅軍》《怒吼吧,黃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東方紅》《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國心》,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僅因爲通俗易懂、好唱好聽、韻味無窮,更因其形象生動地還原歷史、昭示當代、預兆未來,並且具有很強的代入感。雖然演員們演唱的只是其中的片段,但卻能立刻將觀衆帶回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整臺演出,舞蹈大多是以“歌舞”“鼓樂歌舞”“戲劇與歌舞”“情景交響歌舞”“戲劇與舞蹈”“合唱與舞蹈”“戲曲與舞蹈”“情景舞蹈”“情景合唱與舞蹈”“器樂童聲合唱與舞蹈”等綜合形式出現的。震撼人心的舞蹈場面比比皆是:五四運動中,大批熱血青年,爲了反帝反封建,不畏拘捕和毆打,紛紛走上街頭,揮舞拳頭,高舉標語,拋灑傳單;數百位農民高舉火把,拿起武器,在井岡山等地陸續建立起多個根據地;大批共產黨員和其他愛國人士在監獄中團結一致,高唱《國際歌》奮力抗爭;數百位舞者爲歡慶新中國的誕生,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舞着紅綢;數十對交誼舞者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輕盈地跳起圓舞,表現花好月圓的心境;數百位紅裙少女在足尖上翩躚起舞,讚美更上層樓的幸福生活……從觀衆席上遙望,雖然看不清舞者的身體質感動作細節、面部表情,但筆者依然爲演出中人潮涌動的場面,爲時而鮮花盛開、時而麥浪滾滾的構圖,爲時而斗笠翻轉、時而刀光劍影的舞蹈而感動,並對全體舞者嚴肅認真的態度和整齊劃一的動作表示敬佩

作爲北京舞蹈學院客席教師,三個月前,我曾目送千餘位00後學子人手一隻旅行箱,登上去往訓練基地的大巴車。儘管觀看演出中,我未能辨認出任何一位學生的面孔,但我卻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經過近三個月的淬鍊,已在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集體主義的作風上突飛猛進。與此同時,我深信,這段特殊經歷將成爲他們人生中引以爲傲的精神財富!

(作者:歐建平,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譽所長、舞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