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真實上海 弄堂裡的文藝與市井生活

北京衚衕上海弄堂。和老北京城裡那一條條衚衕一樣,最能代表老上海文化就要數弄堂了。時代的發展讓弄堂也正在經歷變遷新老交替,過去和當今時代的縮影在這裡匯聚,或柔軟甜蜜,或現實尖銳。想了解真實的上海,就一定要去弄堂。

弄堂,小巷巷子的意思,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築所構成的,並與石庫門建築有着密切的關係。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虹鎮老街 上海灘棚戶部落

近日,一條新聞讓虹鎮老街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沒有正式拆除前,無論白天黑夜,那裡都有很多站街女在弄堂里拉客做生意。”這條正在拆遷中的老街,如今成爲了一個上海無數弄堂裡的一個“突兀”的存在。

隨便找一個老上海,問起虹鎮老街,總能得到一大串描述,且常常帶着傳奇色彩。虹鎮老街似乎是老上海們的集體記憶,它代表了一羣人,代表了一個時代。

虹鎮老街,地名在東從新港路起,向西延伸到虹鎮北街飛虹交界處全長約500米。地域在虹口區新港街道境內,兩側由南涵蓋到天寶路,北與飛虹路比肩。2012年,這裡最後一塊保留完整的老街296弄也開始動遷。

這裡之所以有名,最初是因爲貧窮。曾經有一部電視劇,以此地爲原型,劇名就叫《窮街》。這裡到處都是自建的平房門牌號碼錯綜複雜。

一百多年前,這裡是個小市集,叫虹安鎮,因爲水路發達,四鄉雲集。到了20世紀初,市鎮衰落,但是,從蘇北老家過來生活的人還是源源不絕,虹鎮老街的名字就在那時候漸漸叫響了。抗戰時,老街一帶民房被毀嚴重,這裡成了鮮有人跡荒地。再後來,難民流民淘金者陸續涌入,依着溝渠,就着爛泥,鋪一領草蓆,築一道泥牆,拼着一條命,在上海灘活了下來。

建國後,這裡仍是棚戶區。1953年,飛虹路一把大火,燒掉了1000多間連成片的棚戶人家,政府籌集人力物力,在現今的沙虹路虹關路、瑞虹路、虹鎮老街一帶填河造屋,安置災民越冬。很多現在已近花甲的老街人,就出生在那時的平房裡,他們也都記得父母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三五年的時間,這裡就要拆掉了”。這話說了幾十年,如今,他們的孫輩已經到了記事的年紀。

百年間風雲變幻,如今的虹鎮老街,更像是這座現代都市裡一處異乎尋常的所在。容膝之安、彈嗽相聞,人與人之間,以如此緊密的方式連結在一起,超乎很多新生代的想像。有人說,這種生活方式,更像是一個部落。

泰康路 藝術與建築共存的老式弄堂

泰康路,一條藝術與建築和諧共存的上海老式弄堂。這條打浦橋地區的小街,1998年前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使原來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煥然一新。

藝術氣息,小資情調,還有濃濃的上海味道,穿行於錯綜的弄堂裡,不時會有驚喜闖入視線,創意小店,藝術工作室,弄堂人文,讓人應接不暇,樂此不疲。想歇腳的時候,隨處都是讓人喜歡的咖啡小店。

對於外地的遊客來說,泰康路是遊玩的不錯選擇。其實,就像老北京是不太去南鑼鼓巷,上海土著白領也不太去泰康路。逛蕩在這條街上的多半是迷茫的漂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