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年度漢字 共同解悶

2020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學甲慈濟宮揭曉。出席貴賓包括:前排左起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中國時報董事長王豐臺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中華學會張炳煌、《中國時報》總經理張蔭泉後排左起書法家陳美秀嚴建忠陳嘉子王爲權。 (記者林志鈺攝)

以展現漢字藝術精髓,延續漢字傳統文脈宗旨,由《旺報》、《海西晨報》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漢字節,自2008年開始迄今,是全球唯一由兩岸共同評選的年度漢字活動;11日在臺南學甲慈濟宮揭曉2020年最能代表兩岸民衆年度心聲的漢字:「悶」。

兩岸漢字節自2008年起已陸續選出:震、生、漲、微、平、進、轉、和、變、創、望、困等字,由這些字亦可觀察到這10幾年間兩岸關係變化

破門而出 否極泰來

今年漢字節活動創下1520萬人次參與網路票選歷史紀錄,較去年近千萬人次大增5成;最終,「悶」字從「勢」、「濟」、「活」、「健」、「過」、「愛」、「關」、「合」、「制」等40個入選漢字中脫穎而出,以87.8萬票獲選爲2020年度漢字;由中華書學會長張炳煌代表公佈。

《海西晨報》社長總編輯陳煒明透過錄影表示,「悶」字當作形容詞就代表一種狀態,悶在其中的人,氣息不暢、心情鬱結,所謂「意傷則悶亂」;當疫情肆虐,人們被迫封城,宅在家裡時候,心情不悶嗎?當經濟不景氣影響收入,導致推遲家庭事業計劃,心情不悶嗎?當兩岸交流受到阻礙,民生福祉受到影響的時候,心情不悶嗎?「悶」字當作動詞則代表一種行爲,千山阻隔、密不透風,使人心情鬱結、悶悶不樂。

陳煒明表示,要從中華文化根裡去尋找當下解「悶」之道,封閉的「門」阻絕了「心」的溝通,破「門」而出,則「心」之所至,天地寬闊;破「門」而出則否極泰來,春風化雨,我們要在困局中求破局

他認爲,新冠疫情告訴人類風險社會已經到來,但只要兩岸人民的心是向上的,溝通的門是敞開的,沒有什麼風險是克服不了的,沒有什麼難關是跨越不過的。

緬懷共同祖先 薪火相傳

《中國時報》董事長王豐表示,各個年度代表漢字反映臺灣內部、兩岸三地社會國家氛圍,也反映整個社會、老百姓的期望;他強調,漢字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緬懷我們的祖先,同時薪火相傳,把我們悠久、優良的歷史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王豐說,我們身爲炎黃子孫充滿希望、充滿戰鬥力,因爲我們這個民族,屹立在亞洲大陸5千年,不管是新冠肺炎,或是任何人爲障礙、矛盾、鬥爭,都打不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