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從歷史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演變

兩岸徵文欄目,以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爲主題,歡迎投稿

因爲政治因素的影響,兩岸人民學習的歷史和法律也有所不同,受到各自執政者思想的洗禮,常常發生同個歷史事件,卻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叫法也有所不同,國共兩黨所要重點描述給人民的事物肯定不同,漸漸地,兩岸百姓對同件事的見解也會發生很大的分歧,百姓在不互相接觸的情況下,難以瞭解彼此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思意念,只有開始交流和不斷融入彼此生活的過程,才能慢慢解開對彼此的誤會,我也是接受臺灣教育長大,以前對於大陸的政策甚是難以理解,直到赴陸交流,我才知道爲什麼別人和我們的想法會不一樣,開始發現某些事情的發生有其必然性,對於大陸人的思想也就不會如此大驚小怪,今天不妨就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與內地人交流的心得感想,希望幫助大家找到更多的共性,並得到更多的包容。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和同盟國成了此次戰役的戰勝國,國際地位得到一定提升,西方列強等外部勢力紛紛表態放棄對華的特權和利益,對中國領土的侵犯開始減少,國共合作抗日的條件背景不復存在,原本外患大於內政問題的狀況開始反轉,兩黨間的齟齬慢慢浮上臺面,最早因政治理念不合而與共產黨撕破臉的國軍,當屬山西的閻錫山,之後兩黨開啓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內戰,雙方各自投入數百萬軍隊在戰場上廝殺,國民黨軍因三大戰役的敗北而在戰場上打得越來越力不從心。1949年初,渡江戰役前的國共兩黨處境有點像南宋與金朝的政權一樣,蔣介石依附長江天險重整軍力,加上英美的船艦也在沿岸整裝預備,共產黨因此放慢進攻步調,以李宗仁爲首的國軍曾一度與共產黨談判,但因彼此提出的內容各自都無法接受,進而導致談判破裂,渡江戰役就此爆發,最後以國民黨白崇禧集團軍與湯恩伯集團軍的失守告終,年中,蔣介石看大勢已去,大陸大半領土已被共產黨佔領,於是決定移師臺灣,依仗臺海作爲天然壁壘,待時機成熟,利用臺灣當跳板反攻大陸,也幸虧古寧頭戰役大捷,讓國民黨大部隊得以順利撤出大陸併入局臺灣,而半年後的共軍也拿下海南島,大陸各地零星的抵抗也被共產黨敉平,就此進入兩岸分治的模式

1950年代,兩岸對峙的氛圍還是比較明顯的,大陸高層試圖集結境內所有軍力解決臺灣問題,但此時大陸軍艦運載力有限,且境內交通運輸因長期戰爭而受到不小損壞,是故在軍力的投送上也遇見頗大困難。當大陸整裝待發準備一舉拿下臺灣之際,韓戰爆發了,美國深怕自己在中國與亞太地區的利益受損,如果韓國和臺灣都被蘇聯引導的共產主義赤化,那麼所謂第一島鏈的佈局也將隨之瓦解,於是與臺灣高層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決意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大陸進攻,話雖如此,但國軍始終沒法對大陸組織一場較大規模的戰役,反而是在大陸沿岸發起幾場零星的駁火,而外力的介入讓原屬於內鬥的戰局更加複雜,大陸高層決定先入局韓戰以保衛東北疆土,在一切可能的辦法下,儘量尋求與臺灣政府協談的機會,畢竟韓戰沒打完多久,越戰的炮火又接着響起,實在讓大陸軍隊疲於應付,但大陸高層也不忘對臺發動一場中小規模的金門炮戰,用以警示美國:國共之爭仍屬中國內戰,切勿過線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段時期的大陸雖在軍事上比較強硬,但也念在大家同爲中國人的份上,始終保持開放態度,願意與蔣氏政權談判,其中比較有名的策略就是1956年由周恩來提出的一綱四目,也就是現行一國兩制政策的前身。

1960年代,大陸政府開始改變策略,認爲把臺、澎、金、馬等國軍駐守的土地交由蔣氏父子管理也好過讓美國照單全收,而蔣介石自己也是這麼認爲,他不希望臺灣的政權被美國政府控制,最後成爲美國政府與西方列強的傀儡,所以在許多事上並沒有唯美是從,堅持保留自己一定的初衷,剛打完韓戰、中印戰爭的大陸,需要一定時間的修復,加上邊境還有與蘇聯等國的問題沒有解決,對大陸而言的當務之急,是強化自己的安防與工業實力,所以開始擬定兩彈一星等計劃,這段時期的大陸,不但研製出導彈,也造出原子彈,讓中國成爲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而臺灣因美國提供軍事遮蓋,讓其沒有安防上的後顧之憂,加之基於日治時期奠定的工業實力、陳誠推行土地改革有成與美國金援,開始建立大量的加工出口區,迎來農業、輕工業經濟的騰飛,此時的兩岸雖朝着不同領域發展,但也漸漸由軍事對抗往平等對話的方向邁進。

1970年代,大陸發射自己第一顆人造衛星,併成功將之收回,在軍事和重工業領域不斷突破的大陸,得到重新返回聯合國的權利,併成爲美日和歐盟想拉攏以對付蘇聯的對象,於是各國開始恢復與大陸的外交關係,此時大陸的軍事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1979年的中越戰爭勝利後,基本上大陸邊境問題已經穩定下來,但大量的人口壓力和長期重視重工業的發展,導致大陸的輕工業與經濟實力一直沒有提升,而此時期的臺灣政府雖在外交上受到不少重挫,也被美國單方面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臺灣政府還是照着自己的原計劃走,組織十大建設項目,爲未來科技與工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並因此挺過全球性經濟和石油危機,除了迎來臺灣人所謂發展的黃金十年外,還奠定臺灣在全球的經濟與實力地位,這時期的大陸因早已獲得世界列強的認可,外交地位與國際政治地位也有所提升,再繼續堅持對臺動武似乎沒有必要,且在國際間的聲譽也會有所下降,加上臺灣這個時期的經濟與民生工業實力已經比大陸強,而大陸政府纔剛準備要改革開放,因此和臺灣政府合作共贏的可能性也加大不少,於是基本上兩岸政府還是以對話多、衝突少的交流形式,努力尋找談判的窗口。

1980年代,大陸政府爲了儘快解決兩岸問題,提出不少對臺細項政策,希望可以拉攏臺灣實現和平統一的願景,葉劍英的葉九條裡就有,允諾國民黨可以和共產黨對等談判、兩岸可自由同行,並在各方面進行交流、臺灣可以保有自己的軍隊、臺灣現有生活模式可以照舊、臺灣官員可以赴陸從政、若臺灣需要任何幫助,大陸也會給與支援、想赴陸定居之臺灣人士可享受與內地人同等待遇、歡迎臺灣人士赴陸投資並共商未來發展之大事,鄧小平也表態臺灣的司法可以獨立,不必受北京政府的審判,一切臺灣的黨、政、軍系統皆可保留,大陸不派公務員與軍人入臺,還可以提供一定名額的大陸公職給臺灣人,爲表陸方之誠意,兩岸可平等交流,但不可讓外力介入,只要臺灣政府願意,隨時都可以開啓談判流程,達成國共第三次合作關係,而這時期的臺灣已經擁有亞洲四小龍的稱號,經濟GDP是四小龍裡的第二,重點是此時臺灣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及其他高科技電子產業已經開始佈局,現在臺灣許多舉世聞名的芯片設計廠和封測廠、晶圓專工廠、半導體原材料製造廠、電子代工廠和零組件裝配廠等,都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雖然臺灣政府硬實力上的展現,已經沒有美國支持時的有底氣,但臺灣的軟實力如:科技、教育、影視、醫療、學術、經濟、音樂、藝術、文創和民生工業等,已經與大陸拉開不少差距,是故此時臺灣總體氛圍也覺得不需要大陸的資源和幫助,自己就能過上好日子,於是兩岸的協談也就沒有成功。

1990年代,大陸高層基本方針仍不變,繼續向臺灣示好,江澤民的江八點表態:臺灣可以與外國有各類經濟交流、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應該大力發展合作關係、充分維護臺灣人的一切權益及兩岸領導可以互訪交流,雖然此時大陸各大領域都得到長足的進步,改革開放後大陸的經濟也得到不錯的發展,但臺灣此時GDP總值已經佔到整個大陸的45%,就連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廣東,也與臺灣相差甚遠,臺灣是廣東的數倍有餘,但不得不說,此時臺灣的經貿開始對大陸有所依賴,不論是臺灣行政院通過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希望以大陸作爲貿易腹地,讓臺灣作爲世界貿易樞紐,還是李登輝提出的戒急用忍、行穩致遠,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兩岸經濟實力準備進入歷史交叉點的濫觴,這個階段兩岸的關係貌合神離,辜汪會談雖是以兩岸民間機構交流的方式出現在世界眼前,但這也象徵兩岸關係的一大突破,兩岸之間不再是所謂零和博弈,似乎可以找到一定的共識,雖然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卻又因李登輝的執政,將兩岸關係再次拉到冰點,大陸也意識到現在還不是時機,新中國的四大恥辱裡面,就有三個在90年代發生,於是兩岸都處在一個各自努力圖法變強的階段。

21世紀第一個10年,大陸發現臺灣分裂主義思潮的火苗,在李登輝的大肆宣揚和陳水扁的貫徹執行下越燒越旺,於是趕緊訂立《反分裂國家法》,直接向外界公示大陸這條明顯的紅線,而胡錦濤的胡四點也基本上都是在延續前人的基調,並加以強調一箇中國的重要,雖然此階段的南海撞機事件讓大陸受到蒙羞,但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實力突飛猛進,不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已遠超臺灣,甚至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在各領域都呈現跳躍式的發展,真讓世界各國的反應措手不及,也讓大家感到爲之震驚,就連自己都以爲是在做夢一樣,怎麼感覺一覺醒來,大陸總體實力好像就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世界工廠、基建狂魔等一系列的稱號都說明對岸已經越來越強盛,舉凡生活中的家電和日常用品幾乎都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是臺灣電視機的改變,幾年前都還是注音符號輸入法的模式,但竟然現在這些產品大部分都變成要求以大陸拼音法的模式輸入、上網找資料時,以前網頁多半是繁體字內容,但現在使用簡體字的文章和翻譯文本,都不比繁體字少,導致我不得不學習去識別簡體字的書寫方式,而且我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接觸大陸崛起的影視與音樂產業,就跟以前的臺灣一樣,當人們的生活與經濟開始好轉時,對於物質與精神的需求就隨之升高,明顯地感受到大陸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現在的大陸人說話是越來越有底氣。

21世紀第二個10年,兩岸的差距依舊在拉大,那個臺灣產品風行世界的潮流已經漸漸被大陸取代,臺灣從原本零組件生產到品牌整機出售一體化的市場開始被大陸蠶食鯨吞,HTC和ASUS手機讓大陸崛起的小米、OPPO、VIVO和華爲等公司超越、宏碁和華碩電腦的市佔率也受到大陸聯想、小米和華爲的擠兌、大同和東元的家電用品受到大陸格力、TCL、黑天鵝、美的、小米和海信等公司的夾殺,有些公司甚至扛不住大陸大規模生產下的低價競爭,最終只能選擇被併購或是宣告破產的命運,而且世界各國也像臺灣一樣,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臺灣影視和文藝圈受到大陸磁吸效應影響,大量中新生代歌手和演員都往大陸跑、不少臺人使用大陸的抖音、嗶哩嗶哩、知乎和愛奇藝等軟件,陸劇也不斷映入臺灣人眼簾,一艘艘航母和軍艦下水、一架架五代機被建造出來,大陸這些年的發展叫人望之生畏,雖然馬習會的舉辦讓兩岸關係得到很好的緩衝,兩岸處了一段形同蜜月的交流期,但是臺灣島內現行的輿論和政治氛圍,兩岸關係又變得緊張,更加捉摸不定,雖然大陸國務院已經公佈不少惠臺政策,未來也會更致力於解決臺灣人士在陸的不便,但臺灣人會怎麼應對依舊難說。

雖然臺灣現在的人均GDP還是比內地高,與內地各省相比,臺灣總GDP還是位在前10,人民幸福指數和生活滿意度仍舊不低,但臺灣經濟放緩、人口迅速老化等問題也是很大硬傷,而且臺灣產業沒有抓住發展窗口期,重工業和基建實力沒有得到長遠的進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等新興科技又沒有大陸發展的好,只是在啃着1980年代工研院奠基下來的半導體晶片和電子科技廠的老本,這是非常大的問題,因爲這些產業已經慢慢步入後發展時代,難再有多大創新,這時恰是對手趕超的最佳時機,反觀大陸在2020年完成人均GDP破萬的目標、2021年達到境內各地沒有貧困縣市的成就,還要繼續完成更多宇宙航天計劃、開出更高的國防預算計劃、完成第14個5年發展計劃和中國智造2025計劃等,大陸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未來發展如何不知道,但兩岸關係依舊需要雙方執政者高度的智慧,望兩岸能有更多交流,達到互利、互信、互惠的多重效益,願兩岸都能更好。(小王子奧特曼/大陸臺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