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會共識 文化部首場中正紀念堂轉型工作坊開跑

爲促進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劃」,首場願景工作坊今(3)日正式開跑。

今日到場參與審議者22人,來自不同的年齡層背景、居住區域,有16歲的高中生、中年的外省第二代、76歲的受難者,最遠來自屏東,也有住在附近的居民現場討論氣氛熱烈,與會者多認同過去歷史發展各有不同的認識,大家要尊重不同聲音及意見,一起面對空間轉型和轉型正義,以及和解共生的未來。

今日上午共有三位講者參與,分享討論面對歷史和使用空間的各種可能性,包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淡江大學建築講師謝明達,提供多樣資訊及思考觀點。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溫恭女兒春蘭分享成長曆程的傷痕,現場也播放事先採訪內容的影片,由中華黃埔四海同心顧問陶士君闡述自身生命故事

參與者也向講座提出很多問題,包括圍牆拆除後對於居民是否更爲便利,路名建物名稱去中正化後是否確實可撫平受難者家屬傷痕,空間使用如何突破既有限制等。

下午場次則由參與者分成四組討論90分鐘,年長者年輕人、不同背景立場者直接對話互相傾聽,互動熱烈。最後分享各組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看法,包括對於圍牆的改變較有共識,也討論堂體銅像移除的問題;從整體都市計劃區域空間,提出更大膽規劃;建築、顏色、名稱都可以更改,需更加考慮周邊居民使用及平權友善利用的可能;會中也有參加者提到,具體轉型變更方案應說明所需預算及財源

文化部社會討論計劃包括4場願景工作坊、2天預備會議及3天正式公民會議。此次依照國際上審議式民主作法,邀請一定人數範圍的公民,透過經驗分享及討論互動提出意見。四場願景工作坊的結論,將作爲預備會議課程的依循,以及公民會議陪審團討論的基礎。未來提出修法草案,也會擴大召開公聽會參與。

本次以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社會討論,促進公民之間在充足資訊基礎上多元對話討論。爲讓無法到場參與的民衆也能瞭解討論情形,執行單位沃草團隊同步於網路直播,影片亦將持續留存在計劃網站的「出來講」(網址:http://_____cks.moc.gov.tw/)以及「中正紀念堂轉型給問嗎」粉絲專頁,也可以在網站的「鍵盤討論區」留下分享意見。文化部表示,未來會加以整理,作爲公民會議及後續修法的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