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試探海底「可燃冰」 轉換天然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自從福島核災事故後,日本計劃減低對核能的依賴程度;據報導,日本政府決定今年2月起,在愛知縣南方海底試探可燃冰」,預定明年實際開採,並進行轉換生產天然氣試驗,而日本將因此成爲全球首個海底挖掘可燃冰的國家

「可燃冰」是天然氣甲烷水合物,是甲烷在被水分子包圍狀態下,形成的固體結晶物,在低溫高壓環境產生於永久凍土地帶大陸邊緣部的海底,因爲點火就可燃燒,被稱爲「可燃冰」。

讀賣新聞》報導,這次預定進行挖掘的周邊海域有「東部南海海溝海域」,估計約埋藏1兆立方公尺的可燃冰處,日本政府認爲相當值得開採,因此在2011年度預算中編列了89億日圓(臺幣約34.7億元)的經費

據報導,液化天然氣在2009年度佔日本國內發電量的29.4%,高於核能的29.2%、煤炭的24.7%及石油的7.6%。自從福島核災事故後,日本政府就計劃減低對核能發電的依賴,如果可燃冰能順利開挖並商業化,將對日本供電穩定化有重大貢獻

事實上,臺灣西南外海也有豐富的可燃冰,估計可供全臺使用50年以上,相關人員在確定可燃冰儲存量及分佈區域後,將提供給臺灣中油研判是否有開採價值

近年來,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及中國等都在研究開採可燃冰,但目前多半尚未大規模實際開發。據悉,1立方公尺的可燃冰約含160至170立方公尺的甲烷,但因爲可燃冰很容易氣化,對環境造成破壞,開採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