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兒童挑選適合節目? 專家強調「適齡」

媒觀兒童節前夕舉辦2016年媒觀講堂探討「兒童節目兒童看?適齡收視好心安!」(媒觀提供)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辛靜婷認爲即使是卡通也未必適合所有孩童觀賞。(媒觀提供)

許多家長帶着小孩一起參與媒觀講堂。(媒觀提供)

該如何爲孩子挑選合適的節目?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稱「媒觀」)在兒童節前夕舉辦2016年媒觀講堂「兒童節目兒童看?適齡收視好心安!」邀請產、官、學界及家長代表共同對談,探討兒童節目的分齡概念,以及該如何爲兒童選擇最適合收看的節目內容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辛靜婷指出,即使是卡通也未必適合所有孩童觀賞,因此家長爲孩子挑選節目時,應挑選適合其年齡層的內容。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媒觀每半年都會評選出適合2至6歲、7至9歲、10至12歲及7至12歲等不同年齡層兒童適合觀賞的節目,並授予「適齡標章」,家長及教師可以根據標章挑選合適節目。此外,因爲兒童沒有自己發聲的機會,他們有權利觀賞好的電視節目,而不是隻跟着大人看節目,因此,挑選適合兒童的優質節目非常重要。

愛臺節目部副理吳鬱玟以自身經驗爲例,過去她發現女兒在看綜藝節目時,能夠馬上模仿節目內容,驚覺電視對於孩子的影響力超過想像,於是離開當時工作的商業電視臺,轉到大愛臺致力製作優質兒童節目。她表示,好的兒童節目一定要有「資訊」和「教育」,她以環保教育節目《呼叫妙博士》爲例,該節目和全臺90餘所學校結合,透過節目教導兒童環保概念並實際行動,許多優良兒童節目內容寓教於樂,也受到孩子喜愛,因此只要有機會引導孩子看到好的節目,就會養成好的收視習慣,而這是大人要努力的目標

臺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慧心過去曾多次擔任適齡兒童節目標章評審,她強調,只要挑對節目,許多好的兒童節目能夠讓孩子打開視野,培養多元文化內涵,例如公視的《老師您哪位?》就邀請各個領域有貢獻人士到學校和孩子互動,除了臺灣的自制節目外,也有許多國外的優質兒童節目探討各種議題,具有啓發及教育意義。她呼籲,與其關掉電視,不如陪伴孩子,積極挑選優質且適齡的兒童節目內容,因爲其中也會有很多很棒的教育內容,她在擔任評審過程中也獲益匪淺。

NCC簡任視察吳娟表示,NCC於2011年通過《兒少通訊傳播權益政策白皮書》,揭示以建構寓教於樂、健康安全和平等近用的優質兒少通傳環境爲目標,因此也希望和製作單位公民團體觀衆共同攜手努力,一起爲國家未來主人翁打造優質的通訊傳播環境。至於如何監督不當電視內容,吳娟說,NCC身爲主管機關法律爲最後一道防線,除非有違法情事,否則不可隨意開罰,她呼籲民衆發揮他律力量,並可利用NCC的申訴管道,監督媒體表現,而2018年全面數位化之後,家長可以「屏蔽」不當內容之頻道,防止兒童接觸。

媒觀表示,有好的媒體纔會有好社會,因此將持續辦理「媒觀講堂」,跟民衆互動,分享更多媒體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