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戴卓賢》蔡英文需凝聚兩岸關係共識

英文的兩岸形勢判斷。(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北京在統一議題上相信會有更大及更多的動作與作爲。面對各種的文攻武嚇,軟硬兼施,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等連串政策及措施時,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就成爲全民甚至關心臺灣未來的國際社會所關注之重點了!蔡英文總統首屆任期內在兩岸問題上的表現穩定持重,2020年連任後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化被動爲主動,在兩岸關係上爭取積極正面的作爲;目前臺灣除了統獨的聲音外就是「維持現狀」,而現狀將如何維持?每天改變的現狀裡,現狀又是什麼?然惟有改變現狀纔有機會主導兩岸關係,而改變現狀的前提是必須獲得國人的最大民意遠方的美國大選將告一段落,感性熱情褪下,最終迴歸理性,更要嚴肅思考未來!

蔡總統當下最急需的是穩定兩岸關係的發展,攘外必先安內,安內以攘外,無論在國際間或國內,臺灣的兩岸政策都必須要具代表性穩定性,推動朝野黨派共商國是,尋求全民譜出最大公約數共識乃是因應中共建黨百年的當務之急,而召開圓桌會議研議對策,再依圓桌會議共識循法制途徑加以合法化與落實,將是臺灣最具有實質正當性並能兼顧程序正當性的做法。蔡總統要在兩岸議題擁有開創性,使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時代性,一定要有一個不受選舉政治干擾或綁架的民主審議機制

回顧歷史,蔣中正總統在1950年復行視事後,對中國大陸無時無刻不以枕戈待旦、反攻復國自許。蔣經國總統則以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面對中共之各種統一戰線工作,至1987年才改變政策開放臺灣人民赴大陸探親

李登輝總統積極主動爭取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1990年10月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作爲朝野各界對話平臺,1991年1月設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則在1991年3月9日掛牌運行,爲臺海和平穩定發展作出努力李總統任內,更兩度召開圓桌會議,舉行國是會議和國家發展會議解決國家重大憲政改革議題,開創了臺灣的新時代。

首度政黨輪替的陳水扁總統爲臺海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厲考驗,兩岸關係在歷經幾許陽光和風雨後,充分說明民進黨政府有其政策立場上的底線

馬英九總統在8年任期,爲兩岸掀起前所未有熾熱的交流,也是兩岸關係最穩定的時期,可是,兩岸實力懸殊加上國內朝野缺乏有效溝通,執政黨的兩岸政策在國內沒有取得重大共識,讓不少國人對兩岸未來發展充滿懷疑和憂慮。在社會意見嚴重分歧的情況下,最終引發出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事件太陽花學生運動。

2012年11月15日卸下民主進步黨主席職務的蔡英文拜會李登輝。李登輝表達支持蔡英文提出由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召開國是會議解決軍公教退休金與國民年金改革議題。國民黨執政下的總統府迴應道,國是會議是前憲政體制的產物,現在應該回歸到體制內時,蔡英文並不以爲然。時光荏苒,蔡英文在2016年1月16日首次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後,爲針對當時的社會衝突議題,分別在2016年11月及2017年1月22日召開兩次圓桌會議,以解決司法改革及年金改革這兩項國內重要議題。因此,對蔡總統而言,無論是執政或非執政期間,都有召開桌國是會議來解決社會重大議題的主張

蔡總統在野時,曾於2012年12月31日凌晨,以年末祈願在其《臉書》貼文〈寫給2013的臺灣〉中,重申對國是會議的主張和期待。當時,蔡總統殷切地表達:「這是臺灣社會共同參與、表達意見的新模式,也是凝聚公民力量推動改革的新契機。重大的政治與社會改革,不僅需要朝野政黨坐下來談,更重要的,是要援引公民社會的力量,才能協助並且督促政府落實,『國是會議』即是過去成功的方式。如果政府一直不願意採納一個共同參與的機制,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爲臺灣想一條出路,那麼,政府與公民社會的距離將會越來越大。」衷心期待蔡總統能爲臺灣及兩岸的未來發展也循此找出一條屬於臺灣自己的出路。

在迴應大陸各種挑戰時,中華民國臺灣必須要有一套具穩定性和代表性並能有效運作的兩岸關係政策框架,不會因爲政黨輪替而有所改變。國家之重大爭議政策,如兩岸關係,如果無法在立法院的日常政治中得到審慎的討論與思辯,則另行創造菁英與公衆審議之場域,追求基於合理論證之決策品質,再交由立法院完成政策合法化,亦不失爲一可行之道。蔡英文總統在餘下任期內,急需召開臺灣全國全民或朝野政黨政團的圓桌會議(國是會議、高峰論壇),藉此降低國人對未來兩岸發展的疑慮、尋找和凝聚社會對兩岸關係的政治信任基礎,也檢視包括:憲法一中、九二共識、修憲或其他尖銳政治爭議,不設底線,彙集輿情,傾聽民意,盼能集腋成裘,譜出臺灣全民最大公約數的兩岸關係共識,以作爲政府重啓兩岸對話最有力的支持及後盾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