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分別予以頂格罰款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6月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強化校外培訓機構市場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局長袁喜祿介紹,總局組織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迅速組建專案組,在5月初對“作業幫”“猿輔導”兩家機構開展檢查的基礎上,對新東方、學而思、精銳教育、掌門1對1、華爾街英語、噠噠英語、卓越、威學明師思考樂、邦德、藍天、納思等13家校外培訓機構進行重點檢查。檢查發現,15家校外培訓機構均存在虛假宣傳違法行爲,13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價格欺詐違法行爲。市場監管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分別予以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

此次重點檢查查辦案件的特點可以概括爲三個關鍵詞:“虛構、誇大、誘導”。比如虛構教師資質、誇大培訓效果、誇大機構實力、編造用戶評價、虛構原有價格等。

有些課程原價幾百元甚至幾千元,但實際售價僅爲1元,所謂的劃線價並非真實、有依據。這些“優惠折價”看似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實惠,實際上是通過劃線價和實際售價間的巨大利差,誘導大批家長去買單。

三孩政策來了!雞娃躺平也未必能解憂

“不輔導作業父慈女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近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的視頻引發熱議。丁延慶說,女兒幾乎完美避開了父母學霸基因,在“學渣”的道路上越跑越遠。

北大教授尚且爲孩子教育頭疼,何況普通大衆。如今,“三孩”生育政策即將落地。“生得起,養得起嗎?”,子女教育問題,無疑是衆多家長最操心的話題。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有網友笑稱“教育和房價,就像是避孕藥,讓人想生又不敢生”。爲什麼提到教育,家長們會如此焦慮?

影視劇《小捨得》裡的一段臺詞把這種焦慮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擾在於,將來我們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們畢業的那些院校。孩子長大後,收入不如我們,職位也沒有我們高,這或許是我們必須學着接受的事實。”

爲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雞娃”成了衆多家庭的選擇。

有些父母樂此不疲,有些家長無奈捲入,在內卷的大趨勢下,沒有人是贏家。

如同一場沒有裁判的跑步比賽,有人剛下場就搶跑,於是大家爭先恐後地涌入跑道,規則成爲一紙空文。

在這場比賽中,遵守規則的人反而會成爲受害者,即便默默“躺平”,也會承受“內卷”導致的代價。

有家長稱,大女兒因沒有報學前班,導致上小學一年級跟不上教學進度,性格變得自卑敏感。這名家長因此得出一個結論:適當的“雞娃”纔是真正愛孩子。

雖早有研究顯示,提前學習的即時效應和早期競爭有違兒童發展規律,有損兒童身心健康,不利於兒童長遠發展,但“提前上學”對孩子成績的提升作用是那麼及時且快速,讓家長難以免俗

大量的教育培訓機構也看準了家長們的焦慮,推出了花樣繁多的“啓蒙”“AI課”,即便部分課程打着“素質教育”旗號,本質卻仍“換湯不換藥”,目的只是讓孩子提前接觸小學課程。正因如此,“幼兒園小學化”始終是久治不愈的頑疾,“幼小銜接”改革步履艱難。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並首次提出幼兒園與小學“雙向銜接”,減緩銜接坡度。

同時,《指導意見》重申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違規培訓,要求相關部門應根據有關線索,對接收學前兒童違規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嚴肅查處並列入黑名單,將黑名單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按有關規定實施聯合懲戒。隨着教育部門對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力度加大,“幼兒園小學化”的趨勢或將有所減緩。

說到底,家長和幼兒園、學校的教育理念無法達成共識,如何真正破解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仍需要社會各方集體發力,不僅爲孩子“減負”,更應爲家長“減負”。

相關閱讀

“雙減”政策施行在即 “雞娃”現象能否緩解

即將到來的"六一"是孩子們的節日,而讓孩子擁有快樂童年也是全社會的共同命題。近些年來,教育焦慮、"雞娃"等種種教育亂象屢見不鮮。爲真正做好未成年人的減負工作,自今年以來,推進"雙減"工作勢在必行,落到政策維度來看,目前《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已經審議通過,同時,各地均已陸續出臺政策,遏制教培行業中的過度資本化傾向和超前培訓現象。"入法"加"新規",減負工作箭在弦上,那麼家長們又是如何看待即將發佈的"雙減"意見?這一政策能否緩解"雞娃"亂象?

"雙減"意見審議通過

自今年3月開始,有關"開展義務教育階段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以及校外培訓負擔"的消息不脛而走,對此,教育部在3月底迴應表示,今年教育部工作將圍繞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和作業負擔開展。5月2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雙減"意見正式通過了審議。

會議還明確指出,未來要全面規範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嚴肅查處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對培訓機構收費標準進行明確,加強對機構的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

儘管具體文件目前尚未正式發佈,但種種訊號表明,"雙減"意見已箭在弦上。

從"雙減"意見的文件名稱來看,此次工作重點將集中在減輕校內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兩方面。其中,校內作業負擔的減輕更依賴體制內的教育改革,而校外的培訓負擔則需要市場、監管、政策等多方力量的推進。

由此,在"雙減"意見審議通過的同時,各地圍繞校外教培機構在廣告宣傳、預付費監管等方面的地方政策也相繼出臺。具體來看,包括了海淀區的"教育培訓行業廣告發布重點內容提示書"、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門聯合發佈的《北京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

同時,爲做好對校外培訓的治理工作,廣東省也相繼出臺各類辦法和監管措施。今年4月底,廣東省教育廳發佈提醒函,督促各有關校外線上培訓機構儘快完成申報備案;廣州市也於日前開展了教育培訓廣告專項聯合執法行動,治理違規廣告問題。

苦於"雞娃"的家長

對於傳聞中的"雙減"意見,家長們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當前,不少學生在日常的學校學習之外,還上着各式各類的輔導班,更有不少家長拼着"雞娃"。家長高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子昊昊今年讀小學二年級,現在週末一共上着英語、樂高和美術三個課外班,已經算得上班裡在外補習比較少的孩子了。"孩子年齡小,現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不在外面上課外輔導的話我們很怕他跟不上。"

據高女士透露,昊昊的同班同學裡補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孩子不在少數。"現在的數學課都叫思維課,還有上大語文培訓、,寫字課等等各類培訓的孩子。基本上到週末的時候,孩子們都是一天上課外班,一天寫作業,沒有什麼玩的時間。"

當被問及對"雙減"意見的態度時,高女士告訴記者,有關政策的傳聞,她很早前就聽說過,並且一直在關注着。"我非常支持在校外減負,大家都少上一些培訓機構都能輕鬆。"同時,高女士表示,她身邊很多選擇"雞娃"的家長都處在焦慮和比較的心態裡。"孩子身邊的同學都在上課,自己的孩子怎麼能不上課?沒有家長想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後,但是上太多輔導班確實負擔重,所以如果大家能都少上一些,孩子和大人都能輕鬆點。"

期待全方位減負

如何才能告別"雞娃",找回孩子們的"快樂星球"?對家長和學生來說,將"學"與"玩"有機結合實現平衡,保證"減負"落地,纔是他們真正翹首以待的。

"六一"將至,又一批新規將正式生效,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頗受各界關注。其中的部分具體條款和"雙減"意見的方向一致,從校內和校外兩個維度作出框定,要求學校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學生集體補課;幼兒園、校外培訓機構則不得對學齡前未成年人進行小學課程教育。從地方政策到"雙減",再到新版《未保法》,減負和治理工作正通過"入法"加"新規"的方式推進着。

而從校外回到校內,減負又該如何全方位落實?當提及昊昊校內的學習時,高女士也坦言,現在孩子們學習的知識相比她上學的時候難了不少。"我是85後,孩子上二年級在課堂上學的東西,我覺得和我當初五年級學的是一樣的。"據瞭解,目前昊昊每天寫作業的時間都在一個小時左右。"多的時候要寫兩個小時呢!"昊昊告訴記者。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學校內部執行校內減負,最關鍵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效能。"特別是一些就是農村的學校,或者是條件比較差的學校。當然管理部門也要提高、改善這類學校的條件來提升教育的能效。讓學校的辦學能力更加均衡,才能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