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斬首行動失敗 周恩來逃死劫(歐陽聖恩)

圖爲1955年4月16日上午,周恩來乘專機抵達新加坡加冷機場。(新華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屆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4月11日,出席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和隨同釆訪的中外記者共11人乘坐中國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機「克什米爾公主號」從香港飛往雅加達。當飛機飛到沙撈越西北海面時,飛機起火墜入海中﹐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周恩來原準備乘坐該機,因受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邀請在仰光進行會晤,改變原計劃未乘這架飛機。經調查,這是國際反動勢力和臺灣當局相勾結,陰謀暗害出席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製造了「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這是當年一些報紙報導「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圖文:新華社)

1954年12月2日,臺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僅限於臺灣與澎湖),讓蔣政權在臺灣的安全得到法理上的保障,開啓臺美長達25年的軍事同盟關係,但也將國府的統治權限制在臺澎金馬。

由於獲得美國協防保障,政府「保衛臺灣」的口號與政策也迅速改爲「反攻大陸,收復失土」,而中共則以「血洗臺灣」反制。

獲美保障展開斬首行動

在得到美國共同防禦保證後,政府大膽展開斬首行動作爲反攻大陸序曲,首要目標就是赴國外開會的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後來也計劃以藏有遙控炸彈的軍犬在巴黎暗殺周恩來,因故作罷)。

1955年4月11日早上,中共代表團的外交部、對外貿易部、廣播事業管理局主管及新華社記者,搭乘印度航空4個螺旋槳的「克什米爾公主號」(Kashmir Princess)從北京出發,中午經香港加油70分鐘後飛往印尼。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奧地利和波蘭記者以及一位北越官員亦在香港登機,出席第三世界國家在雅加達舉行的「萬隆首腦會議」。

中共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過程是分三梯次前往,搭乘克什米爾公主號的是第二批重要工作人員和記者,會議前兩天,代表團團長纔到達。「辜汪會談」也是如此,會前兩星期由兩位處長偕同仁到新加坡安排先行事宜,會前一星期由秘書長率兩位處長前往作最後督導準備,會談前兩天才由辜振甫率一位處長前往出席會議。

克什米爾公主號空難事件

班機於北婆羅洲沙撈越附近爆炸墜海,機上19人除3名機組人員獲救外,共有11乘客及5名機組人員罹難,成爲震驚世界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中華民國政府否認與此空難事件有關,中共深信是臺灣和美國合作的暗殺空難事件。隨着各界檔案的公開,事件拼圖越來越完整明朗。Steve Tsang曾在2009年2月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9)的Target Zhou Enlai:The 「Kashmir Princess」 Incident of 1955報導指出,這件空難不是意外,而是由臺灣的國民黨情治單位策畫的暗殺行動。

該事件肇因於1955年4月18至24日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由五個發起國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共同邀請中國政府參加在印尼萬隆舉行的會議),這項集會將使剛建國的中共外交向前推進一大步,因此臺灣設法阻止周恩來出席。

根據 2004年中共解密檔案與熊向暉和谷正文回憶錄指出,暗殺行動是保密局上校偵防組長谷正文(前專欄曾提及他逮捕共諜吳石、朱楓)奉局長毛人鳳命令,指揮香港情報站負責人趙斌成策畫暗殺4月11日搭機的周恩來。

萬金收買清潔工置炸彈

趙以60萬港幣天價收買啓德機場清潔工周駒,經短期訓練熟悉快速安置炸彈方法後,將一枚定時炸彈安置在克什米爾公主號機翼靠近油箱的起落架縫隙。因爲當時中國沒有長程飛機,周恩來只有選擇有邦交的這架印度班機經香港赴萬隆。

但4月初緬甸總理邀請周恩來於4月14至16日先訪問仰光,與印度、埃及總理、阿富汗副首相研商有關萬隆會議細節。國共雙方的情報人員長期以來都存在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保密局獲知周恩來出訪的消息,中共自然能探出暗殺計劃的蛛絲馬跡。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發生後,暗殺隊員給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寫的舉報信。(圖文:新華社)

周恩來接獲暗殺情報後決定不飛香港,而是和代表團搭乘另一架印航包機C-54「空中霸王」,在4月14日纔到仰光(當地無國民黨特工)再轉往印尼。周並指示主管情報工作的副總參謀長李克農(前專欄已提及此人系「特工之王」)儘快查明計劃詳情。

克什米爾公主號於4月11日從北京經香港啓德機場停留加油,香港因獲得中方警訊臺灣特工將破壞班機,因此港警不但管制進出機場人員還在停機坪4周嚴密警戒,監視行李及乘客閘口,但仍遭周駒騙過安檢潛入在短短几分鐘內安置類似牙膏的定時炸彈。

寧錯炸也要滅中共威風

保密局香港情報站策畫精密,後來也接獲周恩來將從昆明啓程經仰光到印尼的情報,但究竟是誤判爲假情報不予理會,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寧可錯炸班機也要滅中共威風。

若是保密局錯判情報是「失職」,若明知情報屬實,周恩來不搭此班機仍製造空難是「失人性」;周駒如何在警戒嚴密情況下,沒被查出攜帶炸彈而完成任務,被港警提訊也能安然無事;是港英警方太無能還是保密局香港情報站太高明,讓此案不了了之?

《Historic Wings》雜誌則指出周恩來是否將誘餌作爲棋子掩護他真正的行蹤,萬一發生事件,他將獲得政治優勢(Knowing that all of those going onto the plane would surely die he simply let the events happen hoping to gain political advantage as well as cover for a secret trip to Rangoon for a mee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there.),從解密檔案無法得知,許多真相必然被永久密封。

空難終以查無實據結案

1955年9月2日,英國向中國政府提交《關於克什米爾公主號破壞案調查綜合報告》,1956年1月16日,英國駐華代辦處照會中國外交部,港英政府已將逮捕的31名涉嫌人士(包括香港情報站人員)驅逐出境到臺灣,這些人被判定「曾在香港進行國民黨的情報活動,但提不出有關破壞事件的證據」,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以查無實據而結案。

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新華社工作人員在烈士墓碑前憑弔「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遇難人員。(新華社)

熊向暉在《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回憶錄中說,5月15日周恩來要他(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赴港處理這件涉及美國與蔣介石集團的複雜案件,他於5月18日抵港,周駒卻於同日在臺灣保密局協助下藏在陳納德經營的CAT班機行李艙赴臺未及逮捕(有關敘述長達55頁)。谷正文在其口述回憶錄《白色恐怖秘密檔案》及接受《時報週刊》1995年4月171期訪問時表示「這是生平戰績最輝煌的一次」。

周駒到臺灣後基於安全因素,行蹤完全保密,解密檔案也沒有任何記載,只知道他在1993年過世。

印度於1949年12月30日和中華民國斷交,1950年4月承認新中國並不遺餘力提供協助,卻因1962年邊境衝突反臉成仇,成爲中共後門的重大威脅,2020年又發生中印邊境衝突,勢同水火,可見國際間只有政治與國家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