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華麗的黑暗時代:課綱消失的三國(歐陽聖恩)

益州與荊州齒脣相依(圖:作者歐陽聖恩提供)

東漢末年禍亂紛起,當時魏蜀吳三國是集「結盟對抗、盟內互打、交叉征伐,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如同臺灣藍綠白三黨博弈模式)的詭異亂世。一般以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展開三國序幕;但多以公元220年曹丕篡漢,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229年孫權於南京稱帝,正式展開「三國鼎立」,一直到280年司馬炎滅東吳,三國時代結束,漢朝滅亡,晉朝正式登臺。

●正史影響力不若小說《三國演義》

若以公元220~280年來蓋棺論定三國時代(因是分裂分治,在史上不能列爲一個朝代),短短60年的風雲際變出了多少英雄梟雄,此起彼落各顯神通,「華麗的黑暗時代」是這時期最貼切的敘述。公元前437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代,717年後魏蜀吳三國歸晉朝,此乃《三國演義》起首所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必會重演的寫照!

教育部於2011年5月公佈的新高中歷史課綱,取消引發爭議的「臺灣史上溯三國」內容,改爲「探討臺澎早期歷史的文件紀錄」,中學生打電玩所得三國資訊遠比課本所學的多,新課綱更以「略古詳今」不提三國時代。觀諸正史,西漢成書的《史記》無法預測東漢之後的三國鼎立;《三國志》與《資治通鑑》的敘述繁雜瑣碎,文言深奧,除非專研三國史,無須鑽進枝微末節。

《三國演義》是依據《三國志》及斐鬆之對《三國志》補缺而創作的褒蜀、抑魏、貶吳的生動小說,75萬字篇幅塑造出400多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卻又虛構出「既生瑜何生亮」、「孔明借東風」等諸多典故,許多精彩情節乃杜撰而非事實;但此書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戶曉,影響三國史觀極深。而後世對三國的論述詮釋衆多又各有觀點見解,讓讀者愈感混淆、真假難分;筆者藉此摘述當時部分史實及重要典故供作參考。

有關東漢末年羣雄盜賊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漢朝分裂,上篇已提及,本篇接談後續發展。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以《隆中對》向劉備說明三分天下之計;208年秋曹操率軍攻擊荊州,當時駐守荊州的劉表才病歿一個月,其子劉琮怯戰投降。

依附劉表7年屯兵樊城的劉備缺乏情報,獲悉曹軍即將兵臨城下,才帶着少數兵馬與眷屬逃往江陵,在長阪坡被攔截。劉備在亂軍中妻離子散,幸虧妻兒被趙雲單騎拼命救回,張飛則率20騎在長阪坡據水斷橋,聲勢嚇人,曹軍不敢逼近,劉備遂倉皇逃離。

●草船借箭與赤壁之戰

魯肅藉祭弔劉表拜會劉備,並與諸葛亮一起前往駐守在柴桑的孫權。諸葛亮指出曹操雖然實力強大,但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方軍隊不習水戰,若聯合抗曹必有勝算。於是雙方結盟,孫劉聯軍約五萬,以周瑜爲都督(最高指揮官),魯肅爲贊軍校尉(負責情報與後勤補給)對抗20萬曹軍。

周瑜對諸葛亮才華深感威脅,於是刁難說:「水戰以弓箭爲重,先生能否在十日內監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表示「只需3天」,遂向魯肅借用20艘船,用稻草人假扮士兵,在大霧中駛向曹操的水寨大營;曹軍不敢冒進而以箭雨攻擊敵船,諸葛亮獲得十萬餘支箭後立刻返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並衍生出歇後語「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史學家卻指出並非諸葛亮計謀,而是出自孫權。

聯軍與南下的曹軍在今日湖北長江的赤壁相遇,曹營北方士兵不慣南方水土,爆發瘟疫,士兵又暈船,戰鬥力降低,遂將鐵索連接所有戰船,減少搖晃,將士暈船症大爲降低。而黃蓋稱「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向周瑜獻計詐降,以數十艘戰船滿載薪草,澆以膏油用赤幔僞裝,接近2裡時點燃衝擊曹艦,每艘船後栓着3艘發動火攻後作爲撤退的「走舸」(船伕多兵少的快艇)。

隆冬之際江上居然颳起東南風,攻擊的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延燒到岸上曹營;曹軍戰船因被鐵鏈鎖在一起動彈不得,無法單獨駛離火海,孫劉聯軍又從水陸兩路攻擊,曹軍大敗。

曹操率殘部從華容道逃竄,遭遇埋伏的關羽攔截,但關羽感於曹操許多恩情與後來過五關斬六將之事而放過曹操(關羽護送劉備夫人離開曹操,《三國志》、《資治通鑑》都有記載,但「過五關斬六將」系《三國演義》虛構)。後人詩曰:「曹瞞(曹操小名阿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爲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寡擊衆,以弱勝強,是三國「三大戰役」最爲著名的戰爭,另兩場戰役是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赤壁之戰功在周瑜,劉備兵馬只是聊備一格而已,但他卻藉機坐穩荊州南部,公元214年終於控制巴蜀,向三分天下更進一步。

●荊州之爭 結盟是短利結合

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後,結盟利益不再,以致盟內互打。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A. Gamson在1961年提出「結盟理論」(Coalition Formation Theory)強調:「結盟通常是一種暫時性的聯繫結合,結盟的目標達到後,盟員間的差異就會明顯化,很難再結合」,美國政治學家William H. Riker亦在1962年提出「政治結盟理論」(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而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印證這理論,三國的孫劉基於政治利益各懷鬼胎,結盟,毀盟,又結盟。

赤壁之戰兩年後的公元210年,周瑜欲奪取蜀地(四川省)卻在中途病逝,得年36歲,魯肅接替其位。孫權欲使劉備代爲擋住曹軍,於是在魯肅建議下借荊州的南郡給劉備作爲看家護院,後來要求討回卻被託辭拒之,引發雙方的荊州之爭。

荊州位於三國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得到可以攻佔東吳,也可進襲劉備;對東吳而言,荊州就像咽喉,被掐住則國危;對劉備來講荊州是奪取天下的根據地,失去則根無流離失所。諸葛亮在《隆中對》就已明確指出。

但此時曹操攻打漢中連戰皆捷,劉備擔憂曹操趁勝攻打其駐地益州,他難以同時兼顧荊州,被迫與孫權議和,以湘水爲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長沙等三郡歸孫權,以西的南郡等三郡歸劉備。

●關羽水淹七軍卻大意失荊州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爲漢中王,關羽則率兵離開荊州北伐曹操所屬的樊城。曹操派左將軍于禁救援,于禁將大批援軍分爲7支人馬,號稱「七軍」,彼此互相支援。未料8月天降大雨,漢水猛漲,關羽因備有舟楫船隻,趁勢以水軍猛攻,于禁投降。

關羽水淹七軍後繼續攻打樊城,孫權想趁關羽後方空虛時取得全部荊州,因此與曹操暗通款曲,派呂蒙突襲荊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呂蒙採木馬屠城記,將士兵藏在商船裡,甲板上的士兵則假扮商人騙過江防守軍順利攻入荊州,關羽因一時疏忽大意失荊州。

●英雄末路 關羽敗走麥城

關羽見盟友叛變,後方危急,遂撤兵樊城回救;沿途獲知荊州已失守,只得退至麥城。孫權勸關羽投降,關羽詐降卻暗中撤退。由於孫權想娶關羽之女爲兒媳,關羽竟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此話不但違背諸葛亮「東和孫權」的策略也觸怒孫權,因此決心追殺置關羽於死地。

關羽父子突圍後軍隊潰散,《三國志》記載:「兵皆解散,尚十餘騎」。至章鄉(今湖北荊門市西)時,被吳國偏將馬忠擒獲不肯投降遭斬首,孫劉同盟瓦解。叱吒風雲的千古英雄遇難,明朝方孝儒《關王廟碑》曰:「(關羽死)至今千餘載,窮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不忘」。紀念關羽的關帝廟又稱武聖廟、恩主公廟、行天宮等,遍佈中國、臺港澳、日本、越南、新馬、印尼、澳洲、洛杉磯等地。

孫權將關羽首級轉送曹操,被以諸侯之禮厚葬於洛陽。曹操葬了關羽後,常夜夢關羽而恐懼得病,神醫華佗說:大王頭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中,風涎不能出,需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腦袋安可砍開?乃將其打入大牢處死。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三國中最早的曹魏政權,是爲魏文帝,但他在位6年就過世;221年5月劉備在成都稱帝,是爲漢昭烈帝,因當時僅有益州這個基地,其政權稱爲蜀漢。諸葛亮被封爲丞相,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爲五虎將,太子劉禪則陸續娶張飛兩女爲皇后,是典型的政治聯姻。

●劉備夷陵戰敗病歿白帝城

劉備稱帝3個月後因曹操已於前一年220年正月病逝,北方威脅大減,爲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而出兵東吳,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但劉備不顧孫權求和以及衆臣勸阻,執意親率7萬大軍偕張飛發動「夷陵之戰」討伐東吳。

由於張飛性情暴烈嗜酒常體罰兵士;《三國志》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已暗喻張飛霸凌下屬遲早遇害。果然張飛在伐吳前因醉臥軍榻被將領張達、範彊殺害,帶其首級投奔孫權。

孫權斬關羽後擔心劉備報仇,爲避免兩面作戰遂向曹魏稱臣結盟被封爲吳王。221年劉備對東吳展開復仇者之戰,孫權向曹丕求援,曹丕欲坐山觀虎鬥而不理會。其實孫劉實力相當,只是蜀國步兵強,東吳水軍強而且以逸待勞,兩軍在夷陵僵持達半年之久。

222年初東吳名將陸遜發現漢軍綿延的營寨均由木柵欄組成,就使用火攻並封鎖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開全面反擊,漢軍迴歸蜀漢的水路亦被截斷。劉備戰敗帶領趙雲和殘部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除張飛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外,隨行將領馮習(《三國志》稱其二把手)、黃權(謀士)、馬良(馬謖之兄)都死於亂軍,全軍幾盡覆沒。此戰東吳完控荊州,取代劉備成爲三國第二大勢力。

●獨斷專行必犯錯失民心

夷陵之戰失敗的主因是劉備不聽勸阻,「獨斷專行」導致決策性的錯誤,親手葬送幾十年辛苦打下的蜀國基業。由此觀之,作爲國家領導人,當權力達到頂峰後極易產生獨斷專行的自大與錯誤;因爲權力的膨脹與威權形成一言堂,無人敢反對。然而獨斷專行、目中無人的領導者沒有不犯錯誤,也得不到民衆愛戴。從殷商紂王以降,中國曆代有諸多明證!

再說東吳雖佔據荊州,蜀漢受重創,但夷陵之戰兩國都深受其害,雙方基於現實再度結盟對抗強魏。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臨死前對諸葛亮託孤說:「若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否則就取代他全權處理國事」。不久劉備過世,得年63歲。《三國志》除讚揚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善用,還說:「機權幹略,不逮(及)魏武,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劉備落魄時,曹操即知其人不凡,而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鞠躬盡瘁 出師表展決心

諸葛亮回成都後立17歲的劉禪繼爲帝,史稱蜀後主,他雖平庸無能卻能遵守其父遺訓,凡事依從諸葛亮,《三國志》曰:「事無鉅細之分,都取決於他」。諸葛亮治國廢寢忘食,連鎖細之事都親自爲之;部屬楊顒曾以西漢丞相陳平與漢文帝的對話(9月10日專欄曾提及)勸其不可太辛勞,作爲丞相只要顧大局即可。但諸葛亮身負復興漢室的重任,明知不宜仍爲之。

諸葛亮的行事是賞罰分明的法家路線,民無怨聲是治國的親民現象。《三國志》曾形容其才能可與管仲、蕭何並比。公元225年諸葛亮與孫權復交再度結盟後,展開南征,他七擒七縱孟獲,徹底收服南人。227年冬諸葛亮無後顧之憂後展開北伐,並向劉禪提出泣鬼神的《出師表》展示決心。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曰:「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至於《後出師表》並未收錄於《三國志》,且內容與正史有出入,史學家多認爲非出自於諸葛亮;但《後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經常爲後人引用而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從公元227年冬至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歿,蜀漢共6次北伐曹魏,俗稱「六出祈山」,其中攻勢5次,防衛一次。由於魏將司馬懿堅韌沉着,防守得當,諸葛亮始終無法取得終極目標關中;尤其與司馬懿在渭水之戰深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道,以人造木牛流馬解決補給困難,並採取火攻封死出路,勝券在握;未料狂風大起,天降暴雨澆熄大火,司馬懿得以死裡逃生;諸葛亮感嘆說出千古名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屬虛構

228年春諸葛亮首次伐魏時不顧衆將反對派紙上談兵型將軍馬謖從祈山打到渭水,與曹魏大將張郃在漢中咽喉街亭相遇。劉備曾提醒諸葛亮「馬謖常言過其實,勿重用」,果然馬謖無視諸葛亮指揮調度,棄水源而以「佈陣山頂」戰術迎擊魏軍,被司馬懿斷水斷糧與重重包圍,馬謖率殘軍衝下山突圍倖免於難。

至於馬謖失守街亭敗退,諸葛亮缺乏兵馬拒敵而安排空城計,大開城門埽地卻灑,安坐城樓撫琴,讓多疑的司馬懿猶豫不決而退兵,這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但卻在京劇《失空斬》3個劇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中備受戲迷喜愛。

馬謖雖是諸葛亮愛將,不判軍法難以維持軍紀,只得揮淚斬馬謖;同時自請處分,上奏自貶3級,後主只得將諸葛亮降爲右將軍,但仍爲丞相。229年孫權自立爲中國歷史上唯一諡號爲「大」的吳大帝,遷都建業(南京),諸葛亮魏因繼續北伐曹魏,與稱帝的孫權仍保持友好關係。

●亡者餘威在 死諸葛走生仲達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到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司馬懿軍隊相持百餘天。《資治通鑑》記載:「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喻其懦弱膽小),懿怒,上表請戰。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豈千里而請戰邪」?

諸葛亮深悉司馬懿無意作戰,上表請戰只是故作姿態而已。由於諸葛亮事必躬親,234年8月在軍中病逝,得年54歲。但其死訊遵遺訓未公佈不舉哀,而將大體安置龕內,燒營撤退。司馬懿判斷諸葛亮已死,派兵追擊。

未料蜀軍突然推出諸葛亮亮木像掉頭反擊,司馬懿大驚急忙撤退,《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諸葛亮病逝象徵三國進入後期,前期的英雄幾乎都已入土,因此120回合的《三國演義》只用了15回草草收場。

公元249年2月,魏國三朝元老,70歲的司馬懿在著名的高平陵政變中,誅滅大將軍曹爽三族,奪取曹家江山。公元252年冬,吳的開國皇帝孫權以69歲高齡去世,共掌權52年,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定都南京的皇帝,被後世尊爲「六朝」(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均建都南京)的開創者。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漢晉春秋》記載,魏帝曹髦在位時,大將軍司馬昭專權,圖謀奪取帝位,魏帝曹髦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曹髦年輕氣盛不知如何對付老謀深算的司馬昭,就親自率領禁衛軍和侍從太監出宮討伐司馬昭,反被司馬昭心腹賈充所殺。曹髦死後,15歲的曹奐被司馬昭任命繼任皇位,是爲魏元帝。

公元263年曹魏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蜀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僵持不下,後來魏將鄧艾率精兵進逼成都城下,後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國祚43年。司馬昭接受劉禪的投降,令他全家離開成都遷往魏都洛陽,封其爲安樂公。

●阿斗樂不思蜀 晉朝統一三國

劉禪到司馬昭府上謝恩,宴會上表演魏國歌舞,蜀國官員備感難堪,劉禪卻很高興;接着又演出蜀國歌舞,蜀官都悲傷淚下,劉禪卻嬉笑自如。司馬昭對大臣?:「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接着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竟然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小名阿斗,後世譏笑不爭氣、沒出息之人就稱爲「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265年司馬昭病逝,長子司馬炎繼位,旋即廢掉魏元帝,自立爲帝改國號爲晉,是爲晉武帝,建都洛陽。曹魏傳5位皇帝滅亡,國祚45年。280年3月,晉武帝以水師攻破東吳京城建業,殘暴的吳王孫皓投降;三國國運最長的東吳也隨風而逝,國祚52年。

時勢造英雄,國難出才俊,英雄主浮沉。華麗又黑暗的三國造就了「古今賢相第一奇人」諸葛亮、「古今名將第一奇人」關羽、「古今梟雄第一奇人」曹操。但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歷史的長河裡,三國割據時代還是走入歷史,晉朝統一天下。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