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歷史是不可抹滅的鏡子(歐陽聖恩)

唐山市文旅飯店大廳唐太宗畫像。(圖/歐陽聖恩)

回顧歷史上的統治者,凡是遵守約束而謙卑自省一定是治人,「施政以民爲本,裕民以足食爲本,治民以安民爲本,因民之慾而欲之,因民之惡而惡之」,政府自然受人民擁戴愛護;反之則是亂人與危邦亂世。本文列舉4位明君「漢文帝、北魏太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幾則史實爲例,詮釋歷史是一面明鏡。

漢文帝守法愛民

漢文帝劉恆守法愛民,唯一的親舅薄昭干涉朝廷大政,接受大臣周勃5000斤黃金賄賂,又犯殺人罪,文帝雖有特赦權,卻不以至親曲宥,流涕賜死。他對百姓愛護無微不至,減免賦稅,勸農桑,敦孝悌,恭儉節用,休養生息,幾無佞臣鷹犬狗腿爲非作歹,終達到國內殷富,刑罰不用境界。

漢文帝登基前有其他3人都具有皇親血統可以繼位,經太尉周勃、右宰相陳平、灌嬰、張蒼和劉氏家族代表劉邦大嫂陰安侯、二嫂頃王后以及遠房堂弟琅琊王劉澤,共同研商後認爲劉恆最孚衆望,因此他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經由推選出來的皇帝;劉恆勵精圖治,民之所欲長在其心,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拓跋燾知人善用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鮮卑族)知人善用,信任正直的吏部尚書古弼,有次百姓投訴皇家的上古苑佔地多,百姓無田可種,盼請朝廷撥出些許土地耕種。古弼聞悉面奏皇上,未料太武帝正和一名官員下棋對弈,未加理會。古弼在旁久候不耐,上前痛毆這名官員,怒斥朝廷不治,乃其之過。太武帝不但未譴責古弼,還棄棋承認過錯,聽取古弼反映民情後立刻同意。

太武帝出獵,下令壯馬作獵騎,古弼卻提供瘦馬。太武帝怒而欲殺古弼,古弼泰然表示:皇上狩獵是小事,國有危難是大事,敵人近在塞外,南朝實力亦堅強;好馬宜軍用,弱馬供獵騎,臣乃爲吾國着想,死不足惜。太武帝聽罷嘆息道:「有臣如此,國之寶也」。

太武帝賞不遺賤,刑不避親,廢除惡法酷刑,節儉清素,不私皇親國戚,替北魏奠下富強基礎。司馬光評論說:「北魏繼以明元、太武,兼有青、兗,包司、豫,摧赫連,開關中,梟馮弘,吞遼碣,擄沮渠,並河右,高車入臣,蠕蠕遠遁;自河以北,逾於大漠,悉爲其有;子孫稱帝者百有餘年,左(指非漢人所穿戴衣服)之盛未之有也」。

唯一遺憾是太武帝受崔浩、寇謙之影響,奉道排佛,下詔曰:「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北魏太武帝滅佛,是爲「三武滅佛」之一(另二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唐太宗以人爲鏡

唐太宗李世民以武勇平天下,以文治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他指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語出《舊唐書‧魏徵傳》,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大分裂時代,太子楊廣卻弒父篡位成爲暴君,隋朝迅速由盛轉衰被唐高祖李淵滅國,世子李世民於玄武門之變繼位後,常藉隋煬帝亡國爲例來自我警惕;並學習孟子,把人民和君主關係比作水與舟,深切體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他反對隋煬帝以一人之智治天下,因此唯纔是用,不計出身與恩怨。長孫無忌是後兄,魏徵、王珪俱仇敵卻系人才,唐太宗皆禮遇晉用,無所偏循顧忌;他憂國愛民,以身作則,至公守法。在位23年只使用一個年號「貞觀」,「貞觀之治」是唐朝第一個治世,爲後來的盛世奠定厚實基礎。

筆者旅遊河北唐山市時,曾前往當地最著名佔地萬坪的「唐山飲食博物館」,又名「唐山宴」,規模寬廣宏大,文化氛圍濃厚;亭臺樓榭、小橋流水、茶坊酒肆、食鋪作坊多不勝數,被稱爲是一座「能吃的博物館」。

在「唐山宴」隔壁擁有140餘間客房極具品味的「文旅酒店」充滿典雅氣息,入口大廳正面有一幅巨大的唐太宗騎馬持弓壁畫,酒店經理說當年唐太宗東征高麗時行經此地,賜名「唐山」,成爲唐山市的榮耀,唐太宗留名千古由此可見一斑。

宋太祖文以治國

宋太祖趙匡胤雖出身軍武,在陳橋驛被軍士黃袍加身而登基,卻不自傲,崇尚法治,文以治國,武以安邦,造戰艦、觀水磑、閱𪿫車、練水戰;實施減輕徭役,賦稅專收,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積極移風易俗,促進繁榮昌盛,且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良相趙普相輔而成爲賢君。

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有功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以中央集權替代地方分權,重新恢復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國54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宋史》記載「有羣臣立功當遷官,太祖素惡之而不予」,宰相趙普堅以爲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爲遷官,卿若如何?趙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且刑賞天下之刑罰,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而離去,趙普無懼隨之,立於皇宮門口久之不去,太祖見狀卒從之。其氣度與從善如流由此可見。

昏君貪官國必亡

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西元前770年)迄今,歷近3000年,即使簡述亦屬一部數百萬字的中國政治史,茲再摘述一些亂國害民之弊端史事。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爲其所有,誰與爭鋒?卻不乏昏亂奢侈,公私不分,國產即朕產,恣意揮霍並收受賄絡。

例如漢靈帝劉宏爲侯時苦貧,即位後賣官鬻爵以爲私藏。當時將領段穎、張溫雖有戰功仍奉以錢財才能擔任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稱之);以致戚宦相爭,黃巾亂起,地方勢力各自爲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子曹丕篡漢自立,東漢遂滅亡進入三國時代。

明神宗朱翊鈞系明朝第14代皇帝,年號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愛錢勝過愛民,派太監催稅,大璫小監縱橫繹騷,吸髓飲血以供進奉;又挖掘歷代陵寢,豪奪民產,所至肆虐,民不聊生。他死後不過20年,明朝亡國。

大臣貪污亂國之例更不勝枚舉,如唐代楊國忠、元載,宋代秦檜、賈似道;明代嚴嵩專擅國政近20年,家產可支付全國軍餉數年;清代權臣和坤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乾隆帝死後15天,嘉慶皇帝下旨抄家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稅收不過7000萬兩,和珅匿藏財產相當清政府12年收入,天理難容而在獄中自盡。

再說元朝末年亡國將至,官員仍巧立各種名目索賄。新官上任,下屬參見要奉上「拜見錢」,沒理由硬要錢稱「撒花錢」(其見物則欲,謂之撒花),逢節有「追節錢」,過壽索「生日錢」,管事需「常例錢」,送往迎來有「人情錢」,上衙門訴訟必須給付「公事錢」。如此腐敗豈不亡國?

讀歷史預見未來

古人讀書讀史不易,在印刷術和紙未發明前,書籍得用抄寫或刻在竹簡、木牘上,一片竹簡或木牘能有多少字?所謂「學富五車」,指的是念的書超過五輛車子裝載的簡牘。因此當時讀書也有階級限制,貴族官僚子弟讀書容易,一般百姓讀書困難;知識被壟斷,「士」排在農、工、商之前不無道理。

當今的書籍雜誌浩瀚如海,小學生都不只學富五車,早年的報紙期刊典藏不易,現在早已數位化;Google幾乎能無所不查,不但資訊爆炸,被資訊淹沒,還產生「資訊焦慮」,理應有更多機會大量閱讀拓展視野記取史訓,但吾人窮一輩子時間閱讀也只是滄海一粟;《紐約時報》1987年11月13日發行的張數曾厚達1612頁(半數是廣告),超過1200萬字,重達5.45公斤,當時臺灣報紙每天約12張,亦有15萬字。

歷史不是死知識而是活智慧,無論歷史的經驗法則是否經得起考驗,在陳述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過程中往往會浮現出來。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就說「閱讀和研究歷史不是爲了預見纔去認知,但預見卻是認知的一部分」。

以俄烏戰爭爲鑑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今年2月24日,俄羅斯以「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爲由與烏克蘭爆發戰爭,對烏克蘭首都基輔採取圍城戰術,似屬有限戰爭。但烏國境內仍遍地烽火,超過2000多名平民喪生(軍隊傷亡不詳),多處軍事設施和建築物毀於戰火,最大核電廠被攻擊佔領,數十萬人遭斷水斷電,近84萬人逃離出境,國情民命危若累卵;普丁更警告說「烏克蘭若再頑抗,恐國將不存」,有限戰爭已變成全面戰爭。

尚在進行的戰爭就已成爲最新的血腥歷史,聯合國安理會只能呼籲以外交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拜登早就表態不會出兵,但已爲烏國總統澤倫斯基在波蘭建立流亡政府做準備。歐盟國家昔日飽受戰爭荼害,更害怕引發毀滅性核戰,因此和加澳日韓都不願派軍隊介入,只提供武器、金援和經濟制裁讓烏克蘭孤軍奮戰,出兵圍魏救趙已成歷史絕例,足以惕之悟之!

因此歷史是一面鏡子,可提供今人理解國家社會過去的興衰成敗與國際現實的殘酷,作爲兩岸博弈的參考。兩千多年前《韓非子‧亡徵》就說:「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可亡也」,烏克蘭不懂得新加坡重視平衡與中美的關係,學習以色列保持和美蘇的友好關係,誤認歐盟和美國是真盟友重道義,乃強勢對抗俄羅斯而瀕臨亡國就是明例。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鑑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甚至以史諷今,都是歷史不可抹滅的吶喊與遺訓!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歐陽聖恩專欄暫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