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問ChatGPT:兩岸何時打仗(王尚智)

ChatGPT潛在的隱憂 是人類助力?還是阻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ChatGPT人工智能AI,成爲國際上超過1億人每天詢問的對象。如果人類的「詢問」等同某種「祈求」,如今AI已經超過任何宗教,成爲最新迴應這個人世間的「第一大神」!一旦倘若詢問ChatGPT關於「兩岸何時打仗」、「兩岸因何而戰」、「如何阻止兩岸打仗」,獲得的AI回答也非常耐人尋味。

ChatGPT在「分析」或「預測」的敘述邏輯上其實有着相當差異,也因此一旦涉及兩岸戰爭主題,若具體加入「請分析」或「請預測」的字眼,也經常有迥異答案。尤其一旦加上「北京/中共是否將發動……」、「美國/拜登是否想毀滅臺灣……」等等各類敘述字眼,都會讓ChatGPT的AI邏輯陷入巨大的迴應陷阱或矛盾,最終甚至含糊或拒絕進一步回答。

人工智能AI其實追蹤記錄了「人類無數被髮布過的思考紀錄」,但也會從「迴應、對話」中萃取某種彷彿主觀迴應的「角度、態度」。比如最近許多中國大陸線上訪問者非常敵意地責問「中國何時統一臺灣」?最終反而被AI打臉回覆「誰統一誰還不一定」,確實非常有趣!

但倘若加上一些「敘述句前提」,比如「參考中共與美國策動並參與戰爭的歷史經驗」,再請ChatGPT分析並預測「臺灣是否將發生戰爭」、「中共是否將發動臺海戰爭」、「美國是否將介入臺海戰爭」,顯然人工智能AI就會給出的是「多數人們所共同擔憂的答案」了!

人工智能AI本身的「思考」,資料內容當然仍舊是來自以互聯網爲主的浩瀚數據爲基礎,但AI神經演算的「判斷」與「描述」,在針對「兩岸戰爭」的主題方面,「內容、角度、敘述」顯然更傾向歐美與中國大陸「長期發佈於網路」的相關研究、新聞與資料,幾乎不見臺灣方面的思考角度。

也因此,詢問ChatGPT「兩岸何時打仗」?這些系列「對話」的經驗並非湊熱鬧瞎整,反而確實帶來許多歸納與反思。特別是人工智能AI特別適合「精準邏輯鋪陳的發問」,一旦將因果關係、主敘述與副詞子句都清晰描述,AI萃取歸納的分析往往發人深省,有時確實幾乎彷彿是來上一段「神明的規勸」了!值得有興趣思考兩岸關係的人們試試,而且最好以英文敘述發問爲主。

很多人最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關於ChatGPT一旦涉及「臺灣資料信息」的錯誤率頗高!甚至連縣市首長是誰都搞錯,凸顯出在國際全球浩瀚無盡的海量信息中,臺灣的資訊一方面「寡小如鬥井」,另方面與「國際交集極低」的無奈事實。民進黨這些年其實只做了「大外宣」,並沒有認真推動臺灣的「國際交流」,這也是爲何即使涉及「兩岸戰爭、臺灣戰爭」的重要主題,也難以從ChatGPT獲得「臺灣視角的描述」。

一如臺灣在兩岸戰爭的「現實命運」上,民進黨政府如今僅有「亦步亦趨跟隨美國」,臺灣民衆無法自主未來,彷彿大海飄萍,是生是死全看北京與華府喜怒一念之間的情緒臉色!許多國際局勢與軍事專家都主張2023、2027年的美國、臺灣「總統大選」前後,將是兩岸戰爭兇險的危機高峰,連ChatGPT也引用不少,兩岸決策動輒株連萬千,實在要分外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