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重建臺灣青年的兩岸心(王尚智)

前總統馬英九赴大陸,引發臺灣年輕人社羣與論壇熱議。(圖/本報系資料照)

馬習二會匆匆已過1個月,和平情懷「殘香漸散」,傅崐萁在花蓮地震後臨時接棒率團赴北京,獲得王滬寧等級幾乎最高規格的接待後返臺。兩岸對話交流即使訴求和平,仍難逃抹紅與搏鬥,猶然不斷要面對島內輿論及藍綠陣營的「冰火包夾」。

倒是臺灣年輕人社羣與論壇,大量熱議的是:馬習會上「習大大的表情眼神和新聞裡很不一樣,是見老友無誤」,傅崐萁參觀北京小米電動車廠「SU7機器人生產線好酷呀真羨慕,應該換我去纔對」!不得不說,兩岸重大政治事件的「臺青解讀」,有時也確實令人莞爾且深思:臺灣年輕族羣究竟「如何看待兩岸」?已經被教育課綱「去中國化」20載、近40歲以下的臺青世代,是否還存有某種「兩岸心」?

臺灣哪些領域、階層、羣體的年輕人對「當今大陸、兩岸未來」懷有何等的好奇與畏懼、嚮往或排斥?長久以來,完全沒有任何深入細膩的「去政治化、文化拆解」的社會調查與學術研究。臺青網紅鐘明軒前陣子自己決定排除「綠營政治洗腦」,一趟北京上海自由行的每一段場景與對話,都引發巨大的炎上爭議。鍾明軒無畏堅持反問:「憑什麼我不能對大陸有自己的看法」?這確實是當今臺青「兩岸心」的最新詮釋。

臺灣島內數十年對「兩岸」的政治描繪,一直深具扭曲性與染污性。國民黨從威權時代對臺灣本土落腳生根堪稱蒼白無心,終究使得藍營的「兩岸論述」遠離臺灣基層共鳴。而民進黨從政治對抗起家追逐政權,最終整個政黨劣化成派系權力爭奪,也使得「兩岸願景」徹底空洞虛僞。藍綠都只是一心想要「選票提款」,兩岸訴求都是玩假球,這是臺灣青年之所以被迫「切斷文化根、失落兩岸心」的核心因素與時代背景。

近幾年在「看清民進黨謊言、小紅書抖音當道、柯文哲風格崛起」的影響下,臺灣青年大舉從綠營政治控制的羽翼下脫落,政治意識與價值重建,連同「兩岸視角」有了全新的開放性與多元性。這次2024總統大選最深遠的政治意義即在:「6成民衆反對民進黨執政、5成年輕人投給柯文哲、超過7成的年輕世代討厭藍綠」。北京也據此觀察確認到,這一個「原本放棄,但如今值得掌握」的重建臺灣青年兩岸心的特殊時機來臨。

「青年交流」是這次馬英九與習近平北京相會共同交集的頭要關鍵字。但不得不說,馬習兩人確實都是「爺爺們的心願」了!長輩們心繫和平未來,也深知兩岸青年是凝系中華民族與文化未來的唯一囑託。但環顧兩岸除了幾十年老掉牙的「搞參訪、辦交流」之外,符合臺灣年輕世代的兩岸全新交流模式,應該也必須再進化,比如:

一、兩岸科技文化與生活應用融合,纔是臺灣青年的「興趣首選」。兩岸信息交流頻繁,多數臺青對政治爭議毫無關心,反而對包括「新質生產力」範圍內的新能源、電動車,到手機3C產品、淘寶拼多多,小紅書抖音等等科技網路話題高度討論。若能繼續降低「政治統戰」宣傳意圖,一般臺灣青年會有更多意願參與、發表、融入兩岸多元的話題與機會。

二、應擴大導引臺青交流渠道,分流至「北上廣深、福建閩臺、粵港澳大灣區」兩岸四地不同地域屬性。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傳統參訪交流的主要城市,然而「福建閩臺」則應可專注發展臺灣「基層、本土」青年族羣,有人抗拒「大國強勢壓力」,卻可在福建的宗親血脈、信仰民俗、飲食生活、地理氣候,尤其「初探大陸觀光」成爲最柔和、無門檻的選擇。而臺灣青年菁英中更傾向追逐挑戰「國際、科創、資本」未來舞臺的羣體,「香港」爲主的大灣區則明顯更適合菁英臺青的工作生活目標。

三、更多元化的兩岸四地「青年論壇」值得廣泛開展,擴大至「科創青創、藝術文化、動漫遊戲、青農有機、永續減碳、民俗探源、原住民」等專業領域與羣體。主要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兩岸所有論壇無一不是「老人主導、資深發言、吃飯喝酒、官式提報」,與臺灣青年社會脫節、不相干的現況,聚焦由兩岸年輕世代規劃主導交流的目標,深化青年彼此的合作可能。

四、開發「臺灣青年赴陸自由行」的文旅服務窗口,鼓勵對大陸社會與中華文化的自由探索,特別是「改監視爲保護」。尤其推動對青年申請臺胞證,鼓勵「閩臺歷史、祖籍溯源、世界遺產」等特定套裝旅程、交通補助、緊急求助的臺灣青旅友善創新模式,據此累積臺灣青年族羣「去政治化」的新時代兩岸價值認知。

五、透過娛樂影視、自媒體等信息文化內容平臺,描繪更多兩岸和平、青年交流的融合願景。比如影視實境節目、戲劇作品更多兩岸四地青年「合作創業、相愛相戀、就業定居」的真實記錄,而不是隻有「老兵探親、家鄉掃墓」的古老親情回憶描述。如實降低兩岸洗腦的目的性、剝除政治業障,呈現兩岸同胞真實生活態度場景,展現臺灣島嶼海洋的國土邊陲之美,並且「容得下臺灣歷史積累的就是不一樣」!

這些都是臺灣當代青年可以被重建的「兩岸心」,不是一蹴即至的「擁抱中國」,也完全與港澳青年的路徑不同;而是基於「臺灣本土意識、亞洲國際視角、民主自由素養、簡化歷史堆疊」,形成全新眺望、探索、接觸,乃至參與當今中國大陸發展的兩岸全新認知結構。

兩岸之間,不能僅有國民黨主導的政黨交流,亦不能只因循着數十年不變?臺商經貿渠道,兩岸政治較勁的記者會批評喊話始終令人不耐,老人們「率領着一幫青年交流」最終也都是聽着老人們關懷嘮叨。兩岸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務實建構、政策滋養、信任放手」,充分給予平臺、給予資源,好好聆聽臺灣年輕族羣究竟想如何重建,一顆屬於他們今後以和平交流爲初衷願景的「兩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