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新新冠屠城記(葉家興)

印度疫情大爆發,醫院內擠滿病患,卻缺乏足夠的醫療物資,其中氧氣短缺造成死亡人數暴增。(圖/路透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帶着600戰士登陸墨西哥,企圖征服千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戰鬥起初難分勝負,因爲雙方各有武器和人數的優勢。然而隔年,當天花病毒傳入時,很快就奪走了半個帝國的人口。

隨着征服者而來的10幾種致命病菌,在往後幾百年帶走了9成以上美洲住民的生命。如果不是病菌的大規模殺傷性威力,或許當年數千萬的美洲住民還能與入侵者一較長短。不對稱的「武器」激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戴蒙(Jared Diamond)的好奇,他在跨領域鉅著《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書中嘗試解密爲何「病菌的交流不對等?」爲什麼惡性傳染病從歐洲傳入美洲,而不是反向?

戴蒙教授從病菌演化史的角度解惑。貌似人類殖民史上的偶然,其實是數千年歐亞族羣與馴化牲畜長久朝暮相處的演化必然。歐亞大陸農業發達、馴化牲畜衆多、城市興起帶來大量密集人口,都是病菌繁衍的絕佳環境。相反,狩獵、散居、欠缺大型馴化牲畜的「新大陸」,則欠缺病菌演化的理想環境。因此帶着抗體與病菌的殖民入侵者,摧枯拉朽地改變了世界的人口組成。

20世紀後醫學的快速發展,病菌在人類世界屠城的威力不再頻繁出現。傳染病只能在致死率傳播率做一選擇:快速殺死宿主的病菌很快失去傳染鏈,而傳播率高的病菌則對多數人症狀輕微。前者如2003年的「SARS病毒」,後者如每年的流感病毒。

然而,2019年末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卻像是「流感以上,瘟疫未滿」的新版病菌。致死率不算太高,且很多感染者無症狀,令歐美社會一開始輕忽新病毒的影響。然而傳播率高以及遠高於流感的死亡率,卻又讓各國紛紛實施邊境控制,要求入境者隔離兩週以上。全球化令人類無所遁形,幾乎世界各角落都成了疫區

所幸今年開始,幾個人口大國藥廠快速開發出的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第1季全球感染人數回落,令人們對讓抗疫成功與邊境解封出現希望。

誰料新冠病毒演化也非等閒,當各種疫苗大致呈現不錯的控制成效時,包括英國病毒株等各種變異的「新新冠」已在各地出現。事實上,只要病毒沒有被嚴格阻絕,就會在人類社區內悄然演化。4月開始,由於印度選舉與傳統節日的大規模聚集,破紀錄的失控疫情爆發。一架飛往香港的班機,竟被發現有超過50人染疫

印度連續多日30多萬人確診,造成醫療崩潰。呼吸機製氧機成了稀缺資源,一些流出的影像顯示屍體堆積如山,火葬場不勝負荷。一位火葬場員工說:「我無法相信我們在印度首都,確診者沒有氧氣,他們像動物一樣死去。」

去年全球有180萬人死於疫情,今年未過1/3,全球染疫亡人數高達到120萬,已超過去年的2/3。單日確診人數升至90多萬的歷史新高,其中1/3來自印度。多國中斷與印度的航空交通,害怕在那裡大量且密集的人口環境中演化的「新」新冠病毒傳入,讓對付新冠的疫苗有效性降低。

諷刺的是,印度作爲全球疫苗生產及代工大國,竟缺疫苗救民,接種速度遠不及病毒演化。其中,美國嚴限疫苗原材料出口是原因之一,富裕大國的「疫苗民族主義」又是另一原因。富國積存遠多於人口總數的疫苗,殊不知,人類若不盡速分享疫苗,病毒繁衍就會分享人類。

全球化的年代裡,《槍砲、病菌與鋼鐵》書中描述的「病菌屠城記」,彷彿在印度出現「新新冠屠城記」版本。儘管印度當局的地緣政治盤算凌駕抗疫需要,但中國等周邊國家仍必須聯手提供醫療物資。而作爲盟友,美國更是責無旁貸,必須儘早釋出積存的大量疫苗,協助印度控制疫情。因爲人類開發疫苗與病毒演化的艱苦競賽,使得抗疫絕非一國內政問題,而是經濟外部性明顯的全球課題。各國若持續自掃門前雪,最終只會讓全球疫情更難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