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成全球關鍵 西媒專訪代表處分享策略

全球晶片短缺,臺灣作爲供應關鍵,引發國際關注與探討。西班牙「首都廣播電臺」昨天專訪駐西班牙代表劉德立分析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功秘訣

晶片短缺已是全球性危機,西班牙也不例外。西班牙主流媒體「ABC日報」曾以「歐洲面臨嚴重半導體短缺問題爲題報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後,半導體大廠對全球供應鏈影響力更大。

市場對晶片需求續增,晶片供不應求,各國政府企圖尋找解決方案。臺灣作爲全球晶片製造的龍頭,自然引起西班牙各界的興趣

「首都廣播電臺」(Capital Radio)最受歡迎節目「核心評論」(Kernel de Capital Radio)特別聯繫臺灣駐西班牙代表處,希望瞭解臺灣如何發展半導體產業,進而影響全球供應鏈。

劉德立首先向聽衆介紹臺灣爲全球第15大出口國及第18大進口國,且根據最新資料顯示,臺灣經濟自由度及競爭力均排名全球第11、投資環境最佳國家全球排名第3。

在回答主持人龔薩雷茲(Jose Antonio Gonzalez)的提問時,劉德立分析,臺灣高科技企業的成功,一大部分歸功於來自政府爲發展科技投注的大筆資金、公私部門支持研究的決心以及早期科技園區的設立。

劉德立指出,臺積電正在興建能生產3奈米晶圓工廠,預期將較現有的晶圓提升70%的速度及效能,其電晶體尺寸小於一根人類頭髮的2萬分之一,廣泛應用將帶來5G科技、智慧手機及超級電腦的革命。臺積電預計2022年起開始大量生產此晶圓。目前市面上最先進的晶圓爲5奈米。

首都廣播電臺同時注意到臺灣正面臨缺水問題,詢問缺水對於半導體產業的衝擊

劉德立說,短期而言,缺水並未嚴重影響晶片供應;然長遠來看,倘若問題未獲解決,可能將帶來嚴重問題,因此臺灣政府開始進行海水淡化及回收廢水計劃

此外,臺灣最重要科學園區所在地新竹市政府與經濟部共同開展反旱災計劃,以減緩該區面臨的缺水問題。臺積電也採取回收用水的措施,透過科技以減少用水量

劉德立最後提到,在疫情肆虐的今天,臺灣自疫情爆發迄今僅千餘人確診,11人死亡。全世界開始慢慢認識臺灣,除了半導體外,特別因臺灣的民主抗疫模式。

儘管如此,世衛仍囿於中國壓力而持續忽視臺灣,造成全球公衛防疫體系的潛在破口。劉德立因此在節目中呼籲國際社會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將於5月24日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

總部位於馬德里的主流新興媒體「首都廣播電臺」創立於2013年,報導議題着重經濟領域,聽衆多爲經貿高階人士。本次爲電臺主動連繫駐處,盼就臺灣半導體產業進行專訪,可見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主導地位,獲得西國輿論肯定與重視。(編輯馮昭)1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