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不撤守:陳長文》捐款之外,還需要你的同理心

福花3.7億買內湖辦公室,網質疑是否拿善心捐款去繳房貸?兒福執行長3點澄清。(圖/翻攝自google地圖)

兒童福利聯盟(下稱兒福)自民國80年底成立至今已28年,全臺共計29個據點,長期關注兒少人權、協尋失蹤兒童及收出養服務等,對兒少福利有重大貢獻。報載今年11月兒福以新臺幣3.7億元,在臺北市內湖區購置一整層辦公室,有民衆質疑善款用來「幫忙繳房貸」,因而涌入要求退款的電話。兒福表示北區辦公室年租金近600萬元,還要面臨漲價與搬家的壓力;再者,願意將大坪數近捷運站的建案賣給社福團體者也少。兒福從1998年開始陳報教育部提撥部分所得轉爲購屋基金長達21年,終於纔在今年得以購置辦公樓層。

據瞭解,上述兒福事件理性溝通後已經落幕,但報章媒體上部分情緒性發言和報導卻已造成了傷害,相當令人遺憾。筆者對此感同身受。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災情慘重的「311複合式災難」(地震、海嘯、核電廠事故),當時筆者擔任志工十字會,秉持着紅十字會精神:「有苦難的地方就有紅十字會,有紅十字會的地方就有希望」,爲扮演好國際人道救援的角色,立刻公開發動募款。登時各界善款涌入,4月初現金捐款即達新臺幣18.7億元。然而,把錢一股腦兒送到災區是最簡單但未必是最負責任的做法。災後重建工作龐雜,須依專業綜合判斷且與受災區的對應單位(日本赤十字社)協調、溝通、共同規畫,把善款妥當分配在緊急救援、暫時安置、災後重建的三階段,因爲對災民來說,每個階段皆同等重要。

只因爲沒有第一時間「全額」撥付18.7億給「日本赤十字社」,即被有心人士冠上「暗槓」、「扣住捐款」、「挪作他用」的標籤,也爆發退款要求。紅十字會多年累積的信任,因不實謠言、惡意抹黑而蒙上污名

今年9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網站上提供「日本賑災專案進度說明」,紀錄8年間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日本赤十字社密切交流、互相學習點滴。當年募得25.7億善款已全數按照備忘錄執行完畢(包含六大重建計劃與658戶公營住宅等)。我們均不樂見天災人禍,但這卻也是老天給我們的一個學習機會,去學會如何展現我們的同情心、力量、本事。

兒福事件與當年紅十字會捐款爭議類似,公益團體如何與捐款人有效溝通是門學問、也該虛心檢討。但挫折是禮物,讓我們知道做好事同樣「事非經過不知難」,好還要更好。藉此,筆者想提出兩個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是社工,也是需要養家活口的員工:

衛福部2018年統計社會福利工作人員數,社會工作師1726人、社會工作人員6173人。然而單單社福基金會即多達892家。人員不足問題導致工作量大、工時長,不易留住專業人才。社會普遍認爲社工就是做好事,不應該有過多的奢求。然而,正因爲有社工的耐心、專業、本事與熱情,讓我們的愛可以傳達到每個需要幫助的人。社工也是勞工,需要爲生活而努力,也有養家活口的壓力,我們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此外,現行社工師考試錄取標準採及格制,每年通過考試之比例懸殊甚大,及格率從2%至40%皆有(2019年爲21.65%)。但社工師專業應在於提供服務的過程,單純紙筆測驗難完整呈現其作爲社工師之優劣。且社工師爲資格考,考試製度僅在確保其具備基本專業能力,至於日後是否成爲優秀社工師,則宜交由實務工作之市場機制決定。故應儘量開放錄取人數,以鼓勵更多有志從事社會服務者,均能取得「社工師」資格,提高社會工作之整體專業形象。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打心底佩服從事公益之人,不把他們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將能吸引更多社工專業者爲公益盡一份心。

二、除了捐錢,應給予公益團體更多同理、信任與感謝:

筆者期盼大家做好事之餘,能給予公益團體更多鼓勵、同理心與專業判斷的胸襟。公益團體的存在,使我們的愛心得以凝聚、累積。捐款人的善款固然重要,殷切期盼雪中送炭的心情也能理解,然而,捐款者的投入與心態是達到「爲善者成」的最後一哩路。公益團體有責任去教育、分享行政費用與善款安排;而捐款人也不應該抱持捐款者最大的心態,而是理性監督。對組織健全的公益團體不該貿然給予苛責,如此公益團體纔有永續經營的可能!

(作者爲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