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解讀阿里反壟斷調查:網路巨頭太囂張 影響商業秩序

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宣佈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爲的立案調查,整頓網路產業的壟斷行爲纔剛開始。(圖/路透

2018年的電商競爭趨向白熱化,阿里因爲有市佔優勢,採取「二選一」的毒招策要求商家選邊站。圖爲阿里淘寶網天貓商城。(圖/阿里巴巴提供)

中國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宣佈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爲的立案調查,再次震撼了大陸近幾年來成長最快的網路產業。這是繼11月中監管部門推出反壟條款後,首次針對網路巨頭特定商業行爲進行反壟斷調查,預料此類調查將會一波接一波推出。從市場反應來看,包括阿里在內的大陸網路巨頭野蠻生長的勢頭將受到壓抑,但數年來網路產業惡性競爭的狀況可望緩解,網路商業秩序重整後,可以預見會有一波百花齊放的網路榮景

這次阿里巴巴被點名對其電子商務平臺「二選一」政策進行調查,所謂「二選一」是指部分電商平臺爲追逐商業利益、打擊競爭對手,要求合作商家只能入駐一家網路平臺,不能同時入駐其他競爭對手平臺的行爲,否則將以限制流量等多種方式懲罰商家。

這種做法目前普遍存在於大陸網路購物平臺,最早是幾個網路巨頭如阿里、京東開始實施,現在監管機構選擇阿里動刀只有一個原因:阿里的規模最大。而這種霸道式的做法,肇始於數年前網購平臺競爭對手增加,在2018年的「雙11購物節」上,電商競爭趨向白熱化,阿里因爲有市佔優勢,採取「二選一」的毒招要求商家選邊站,受影響的商家成千上萬,讓新興的網路電子商務平臺壓力沉重。

今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首次對網路平臺壟斷行爲進行定位,除了「二選一」之外,廣受批評的「大資料殺熟」、「搭售」等銷售行爲也進行界定,可說是網路產業在多年野蠻生長後的首部規範網路商業秩序的法律。此法推出後,阿里和京東兩大企業在香港股市的股價跌幅都超過 10%,阿里巴巴市值減少970億美元,京東減少260億美元,美團點評和騰訊的市值也各跌掉減少了數十億美元。有財經機構統計,短短2天內,這4大網企的市值損失加起來高達2550億美元。

市場觀察人士認爲,這次北京的行動完全是配合中共經濟戰略上的重大調整,是在疫情美中關係變化的大局下,將以對外出口推動經濟發展轉向「體內循環爲主」的擴大內需政策,因此首要工作即時整頓國內商業秩序,這是20年來網路產業近乎無序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

大陸國家監管總局隨後很快地在本月中祭出首宗《反壟斷法》裁決,對阿里巴巴投資有限公司、閱文集團和豐巢科技違反《反壟斷法》作出處罰決定,分別處以 50 萬元人民幣罰款,並要求3家公司進行整改。短短2周內,再把矛頭指向阿里電子商務平臺。

阿里在電子商務的壟斷是非常明顯的,它擁有絕大比例的市佔率,股票上市後手握600億美元的現金,在流血殺戮的競爭下,幾乎可以手刃任何進入市場的新對手,當然是網路市場創新的重大障礙。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在IPO受阻後,已自行停掉大多數的金融商品,未來集團內的支付寶等各項具有近乎壟斷地位金融工具亦將一一接受反壟斷法的檢驗。其他具有相當壟斷地位的網路產業,如騰訊的微信及其金融支付工具、拼多多、美團點評、滴滴出行、京東、百度甚至《今日頭條》與《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等等,都將陸續成爲反壟斷的對象。可以預見,這將是大陸網路產業狂飆20年來首見的重大調整。

反壟斷對大陸市場經濟發展來說是全新事物,而只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纔會有反壟斷問題。過去大陸的各種傳統產業,不論是製造、流通、金融服務,幾乎都掌握在國家手裡,壟斷是常態,只有腐敗與官僚的問題。以私營企業爲主的網路產業成長後,因網路快速增長的特性造就了大量網路巨頭,纔有反壟斷問題。這次在中共中央定調後,反壟斷行動勢必雷厲風行,靈活的網路產業很懂得見風轉舵,效果應該是立竿見影,短期內會見到好一陣子百花齊放的市場榮景。不過,歷史經驗顯示,私營企業具有快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網路產業尤其如此,打掉了舊的巨無霸,很快還會產生新的巨無霸。以微軟、谷歌臉書對抗反壟斷的歷史就知道,商業市場形成壟斷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反壟斷的工作必須永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