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更美好的世界——習近平的天下情懷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爲了更美好的世界——習近平的天下情懷

新華社記者韓墨 鄭漢根 韓樑

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爲人類和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述這個百年大黨的天下情懷與擔當。

立宏志,謀大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本着“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把握時代脈搏,洞察國際大勢,引領中國將自身前途命運同世界人民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堅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斷前行。

心繫天下 護佑世界和平發展

“爲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爲自己的神聖職責。”5年前,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這樣說。

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覺實踐。1956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說:“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天地轉,光陰迫。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鬥、頑強拼搏,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不僅發展了自己,還通過自身發展,成爲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交出了無愧於先輩和時代的答卷。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爲人類求解放。”習近平說。作爲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追求人類社會公平與正義作爲自己的精神底色,同時也傳承發揚了“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中華傳統智慧與價值。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不斷演進,人類生活彼此關聯之緊密前所未有,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地區衝突兵戎相見、霸權主義恃強凌弱、貧富分化有增無減、疾病瘟疫仍在蔓延。這個世界並不安寧,這個天下遠未太平!

人類向何處去?天下如何“大同”?面對時代之問,習近平從人類社會的整體觀念和共同命運出發,倡導樹立世界眼光、把握歷史規律、認清發展大勢。

——“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

——“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纔是人間正道。”

2015年9月27日,伴隨密集的快門聲,習近平與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共同將一塊紅綢緩緩拉下。足有一人多高、精美華貴的“和平尊”顯露真容,這是中國爲慶祝聯合國成立70週年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

“‘和平尊’傳遞了中國和中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願望和信念,這也是聯合國憲章的精神。”習近平說。

贈送儀式的第二天,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回顧聯合國發展歷程,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深刻闡釋“五位一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佈局、總路徑。20分鐘講話,15次熱烈掌聲!

將和平比作“空氣和陽光”,把發展看作“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強調對抗將把人類引入“死衚衕”,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人民商量着辦”……習近平在國內外重要場合,多次闡明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和文化根脈,闡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表明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與意願,獲得日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

“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行動派。迄今,中國已加入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500多項國際公約,是聯合國的第二大會費國;參與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最大維和出兵國;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參與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朝鮮半島核、巴以衝突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解決進程,多方斡旋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減輕非洲國家債務負擔;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反恐等領域國際合作……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原則,秉持和平發展理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爲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貢獻力量。

面對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過艱苦努力,有效控制國內疫情,並迅速投身全球抗疫合作。2020年,習近平以“雲外交”方式同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7次,出席22場重要雙多邊活動,爲國際抗疫合作提出中國倡議。

“中國疫苗將成爲全球公共產品”,2020年5月18日,這則消息被各國媒體廣泛報道。這是在當天舉行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代表中國作出的鄭重承諾。2021年2月,中國宣佈向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疫苗實施計劃首批提供1000萬劑疫苗,主要用於發展中國家急需。目前中國已向80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再次以實際行動詮釋“天下一家”理念,展現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世界胸懷和責任擔當。

“我們需要合作,也必須合作。”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說,“正如習近平主席向我們傳達的,人類應有更好的合作、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更廣泛的和平。”

行召四方 增益各國共同福祉

2017年和2019年,中國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議期間,習近平都會在人民大會堂大型壁畫《江山如此多嬌》前,與數十位外方領導人合影留念。

從山河破碎到江山多嬌,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風雨兼程,頑強奮鬥,讓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煥發勃勃生機。習近平說過:“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於推動各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坦桑尼亞,是習近平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後到訪的首個非洲國家。那次訪問中,他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如今已成爲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基本政策理念。

今年6月中旬,中國企業承建的坦桑尼亞中央線標鐵路伊薩卡至姆萬紮段舉行開工儀式。坦桑尼亞總統哈桑爲項目奠基。這個鐵路項目建成後,將成爲連接坦桑尼亞及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等國並通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對促進地區國家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從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坦贊鐵路,到近年開通運營的亞吉鐵路、蒙內鐵路,再到新建的坦桑尼亞中央線標軌鐵路,在中非雙方共同努力下,非洲大地上的發展之“路”不斷延伸,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共謀發展的誠意始終如一、行動堅定不移。

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始終身體力行。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推動實施福建省援助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菌草旱稻種植技術示範項目。2018年11月,習近平對這個太平洋島國進行國事訪問,又見證了中國援巴新菌草、旱稻技術等一攬子項目協議正式簽署。如今,作爲中國對外援助技術,菌草項目已傳播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助力非洲、亞洲和南太平洋等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減貧事業。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威廉·瓊斯說:“中國致力於推動發展中國家減貧,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實際行動也贏得了這些國家人民的尊重。”

如今,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中國人民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秉持新發展理念,中國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向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攀登。

肯尼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拉斐爾·圖朱說,中國的發展在世界上廣受歡迎,中國在謀求自身進步的同時,也在推動世界其他區域的發展。

順境時有福同享不難,逆境中同舟共濟更顯可貴。本已低迷的世界經濟因新冠疫情而雪上加霜。率先復工復產的中國,沒有滿足於自掃門前雪,而是盡己所能爲重啓世界經濟注入動力。

2021年5月,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中國海口舉行,約70個國家和地區、1500多家企業、2600多個消費品牌參展。

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消博會等經貿盛會輪番登臺,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機制結出累累碩果,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進一步充實健康、綠色、數字等新內涵……

“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爲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爲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習近平在2020年11月舉行的第三屆進博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這樣表示。

“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合作理念,致力於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合作目標。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爲‘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今年6月23日,習近平向“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發表的書面致辭,蘊含着中國開放合作所秉持的基本精神——從來不是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在習近平關於未來發展的擘畫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始終是重要篇章。2019年4月,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嬀水河畔,習近平和外方領導人出席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後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習近平的詩意話語,表達了中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意願和決心。

新時代的中國,不僅已經將應對氣候變化全面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還積極投身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向世界作出中國承諾。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之下,促進共同發展任重道遠。心繫天下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引領新時代中國,持續擴大與各國的利益交匯點,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

道啓未來 推動人類命運與共

陽光之下,帕特農神廟的斑駁立柱被鍍上一層金色。2019年11月12日,習近平夫婦在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夫婦陪同下,參觀了神廟腳下的雅典衛城博物館。

習近平仔細聽取講解,不時詢問歷史細節。看到帕特農神廟三角楣上的衆神雕像,他幽默地說:“這是希臘的‘山海經’”。

“習主席不光對某一件文物感興趣,而是對古希臘文明和歷史都非常感興趣,對古希臘的藝術和建築有很高的鑑賞力。”陪同參觀講解的館長潘德馬利斯說。

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如何找到不同文明以及各國人民和諧共處之道,是習近平始終關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國際輿論場上一直充斥着“文明優越論”“文明衝突論”的雜音。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等更是肆意挑動意識形態對抗,干擾政治互信和國際合作進程。

習近平多次呼籲,要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是中國共產黨基於自身奮鬥和理論思考得出的結論,爲人類文明發展指明瞭方向。

在習近平倡導下,中國近年來舉辦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重要多邊會議,爲促進各國文明交流、共同發展搭建新的平臺,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從埃及盧克索神廟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圖書館,從墨西哥瑪雅文明遺址到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古城,中國元首的外交足跡勾勒出不同文明交相輝映、互學互鑑的圖景。

接受採訪時,對俄羅斯作家和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訪問歐洲時,談及多名法國和德國文化名人,讓當地民衆倍感親切;巧用生動的比喻講述中國道路,化用國外諺語典故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習近平讓世界看到了中共領導人和大國政治家的開闊視野和文化積澱,在潤物無聲中架起文明對話的座座橋樑。

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提出拉緊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紐帶;在金磚合作機制下,強調推進政治、經濟、人文“三輪驅動”;倡導將“一帶一路”建設成“文明之路”,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習近平以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深刻把握,點亮了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思想明燈,也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書寫濃墨重彩的文明篇章。

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以大小強弱論親疏,中國共產黨與全球6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互加好友”,充分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及時分享減貧、反腐、抗疫等方面的做法。

俄羅斯學者尤里·塔夫羅夫斯基說,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最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在資本主義之外創造了“充滿生命力的選擇”。布隆迪駐華大使馬丁·姆巴祖穆蒂馬說,中國共產黨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累積,“代表一種新的文明樣態”。

天下爲公,正道致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應對共同挑戰的全新解決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觀。近年來,這一理念多次被寫入雙多邊會議和聯合國文件,成爲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習近平倡導的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匯聚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

“世界各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習近平親切平實的話語,再次啓迪世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歷經百年滄桑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與世界各國一道,捍衛和平,促進發展,爲全人類的共同福祉,爲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