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涯從救火開始」 天才指揮家「優雅到沒有個人特色」

▲新銳指揮埃斯特拉達。(圖/MUZIK古典樂刊提供,下同)

文/呂繼先

就在連續兩期聚焦杜達美同儕委內瑞拉El Sistema出產的兩位年輕新銳指揮後,且讓我們繼續在南美洲停留,只是這次將目光轉到鄰居哥倫比亞,目前活躍於歐陸樂壇的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

嚴格說起來,雖然同樣都是出生於南美洲,但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音樂背景與養成,比起杜達美或克里斯蒂安瓦斯奎茲等El Sistema的學生,要來得傳統熟悉許多。他出生於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惡名昭彰的毒梟埃斯科故鄉),先在當地的狄耶戈艾恰瓦利亞音樂學院(Instituto Musical Diego Echavarria)學習小提琴,再於15歲那年轉攻指揮。20歲時,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前往維也納音樂學院繼續攻讀指揮,師從傳奇指揮教師史瓦羅夫斯基(Hans Swarowsky)學生拉尤維奇(Uroš Lajovic)。

一如大多數指揮,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指揮生涯也是從救火開始的。2004年六月,他臨危受命,指揮奧地利的藝術家交響樂團(Tonkünstler Orchestra)演出布魯克納的第四號交響曲,以及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表現大受好評。在此之前,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雖與樂團曾有過合作經驗,但這次演出讓樂團決定聘請他擔任助理指揮,再於2009年成爲樂團的首席指揮。

同樣的,2010年與2012年,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兩次代打指揮維也納愛樂(分別替代了薩隆年與慕提),優異的演出爲他打響國際知名度,自此開始便是一系列與世界名團客席合作:萊比錫布商大夏管弦樂團、柏林愛樂、德勒斯登國立劇院管弦樂團、倫敦愛樂、芝加哥交響樂團等。這段期間裡,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除了成爲倫敦愛樂的首席客座指揮,也受邀接掌休士頓管弦樂團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未來可說是一片光明

無論是現場錄音,只要聽過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演奏,不難想像其受歡迎的原因。雖然年僅四十,但一反年紀與國籍給人帶來的錯誤刻板印象,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除了擁有巨大多元的演出曲目,風格也以穩健優雅見長,追求讓人心滿意足的樸實,而非瞠目結舌的誇飾。

即便客席的時候演出曲目多以核心作品爲主,但無論演奏的是貝多芬或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或拉赫曼尼諾夫,指揮的是經典名團如維也納愛樂、實力堅強的地方樂團如休士頓交響樂團,專攻古樂演出如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演出總是一以貫之的簡單直接,在細節裡流露出維也納訓練的紮實背景。若聆聽其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樂團聲響斷句方式皆與過往帕佛賈維接掌時截然不同,中段英雄的伴侶有種古典的美感,英雄的戰鬥則是層次分明,三不五時有昔日大師如肯培(Rudopf Kempe)甚至克勞斯(Clemens Krauss)的風采

而當與樂團建立一定默契與共鳴,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也開始會在滿足一般聽衆需求同時,增添演出曲目的變化度與廣度(雖然近年錄音或客席總是貝多芬德弗札克浪漫派經典,過去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演奏現代音樂亦有一定口碑,畢竟當初與藝術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場音樂會便是全現代音樂曲目)。

以今年一月,與休士頓交響樂團的現場爲例,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爲庫茲克辛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提供了低調紮實的伴奏,但演奏起蓋希文的《一位美國人在巴黎》又是活力四射、神采飛揚,搭配的亞當斯《原子博士交響曲》也是自信而充滿現代感,將一向表現不俗的休士頓交響樂團,又往上拉擡了一個等級。

不可否認,考慮到演出曲目的受歡迎程度,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現場偶爾會聽起來專業有餘,靈感不足,演奏本身沒有太多可挑剔,但就是少了些個人色彩或想法,難以與經典名盤做出真正區隔。不過考慮其年紀纔剛過40,或許更長的時間會幫助其將潛力轉爲實際成就。至少,若以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演奏的史特勞斯來說,等待與期待絕對會是值得的。

檔案:全名:安德烈斯.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Andrés Orozco-Estrada)年齡:40歲(1977年生)國籍:哥倫比亞重點資歷:休士頓管弦樂團(Houston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hr-Sinfonieorchester)首席指揮

《MUZIK閱聽古典樂》《FB閱聽古典樂》《MUZIK AIR古典音樂線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