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呼籲:深挖傳統技藝 莫讓文化記憶消失

中新網濰坊6月26日電 題: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呼籲:深挖傳統技藝 莫讓文化記憶消失

作者 孫宏瑗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清代乾嘉年間開始興盛,流傳至今,純手工製作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依舊深受大衆喜愛。

圖爲楊乃東在製作楊家埠木版年畫。 孫宏瑗 攝

除了年畫本身具備工藝精湛、色彩鮮豔、內容豐富等特點外,楊家埠木版年畫經久不衰的原因還在於一代又一代人對其技藝的傳承。楊家埠百年老字號“和興永年畫店”第十三代傳人、楊家埠木版年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乃東便是其中之一。

楊乃東十二三歲時便跟隨被稱作“楊家埠年畫第一人”的父親楊明智學習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四十多年來,他先後創作、刻制木版年畫3000餘塊。如今,楊乃東的兒子也在學習這項技藝。老中青三代將這項技藝傳承不絕。

圖爲楊乃東在製作楊家埠木版年畫。 孫宏瑗 攝

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26日,記者在楊乃東的工作室看到,一張張年畫在楊乃東的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他的工作室就在其家中,面積不大的空間裡堆着印刷紙張,木版經常年浸潤已轉變本色,根據印刷需要改造的工作臺也全是歲月累積的痕跡。也是在這間古樸的工作室中,楊家埠木版年畫不斷煥發新生機

圖爲楊乃東在製作楊家埠木版年畫。 孫宏瑗 攝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年畫只在中國農曆新年時張貼,廣受歡迎的是竈王爺門神品類。”楊乃東說,隨着時代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發生了改變。他曾到埃及、法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表演,進行文化交流。根據各國文化交流需求創作的年畫,也深受當地民衆歡迎。

除經常變換題材外,年畫的呈現形式也在不斷豐富。《二十四孝》《三國故事》《紅樓夢》年畫選集,孔子像掛畫……楊乃東的年畫作品不斷推陳出新。“現在的年畫不只貼在門上,也被當作收藏品禮品,或者裝裱起來掛在牆上。不管人們張貼在哪裡,我都感到開心,嚮往美好的心願都是一樣的。”

圖爲楊乃東在製作楊家埠木版年畫。 孫宏瑗 攝

“年畫的創作題材來自於人們的期盼,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年畫被創作出來。”楊乃東說,他兒媳楊靜還製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紙傘圍裙等一系列年畫衍生產品。去年爲傳達戰勝疫情的決心,他們還創作了《不挑食,增免疫》《講衛生,常打掃》等抗擊疫情的年畫作品。

“當下的年畫與以前還有一點不同,老一輩人使用的是簡單的紙張,現在我們使用的是宣紙,它不容易破碎,方便人們收藏並保留下這份記憶。”提起年畫發展的前景,楊乃東滿是擔憂:“城市的孩子不瞭解農村民俗,人們張貼年畫的意識慢慢消失,年畫會逐漸被人們淡忘。”

讓楊乃東憂慮的還有當下機器製作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衝擊。“機器製作的年畫失去了它傳統的意義。”據楊乃東介紹,機器製作年畫印刷次數不夠、使用顏料較少,有很多細節做不到位,整體感覺死板。“對年畫沒有深入研究過的人分辨不出兩者的差別,容易誤把機器製作的產品當成手工藝品。”

“作爲傳承人,我一直堅定地保留傳統技藝,是爲了將這項技藝傳承、發展下去,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技藝。”楊乃東說,他也深知手工年畫製作費時費力市場前景堪憂,後繼乏人,但他仍會繼續挖掘和呈現傳統文化,發揚民間技藝,也希望更多人蔘與到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