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陸僵局未解澳經濟又有大禍臨頭 年損恐逾2兆

今年1月初在西澳州也發生數起山林大火。(路透資料照片)

儘管統計數據顯示,澳洲出口大陸制裁下仍持續成長,煤炭木材葡萄酒產業的就業問題依然困擾澳洲政府。現在又有更強威脅出現,不過與陸無涉,是澳洲自身問題,非營利組織氣候理事會(Climate Council)指出,未來數十年極端氣候會常爲澳洲民衆生活日常,像去年的山林大火會更頻繁發生,每年損失恐超過1000億澳元(約2.18兆臺幣)。

氣候理事會指出,和1970年代初相較,極端氣候帶來經濟損失已經幾乎變雙倍,過去10年代價是350億澳元。如果放任氣候變遷不管,與之相關的火災洪水旱災風暴海平面上升,到2038年後可能每年讓澳洲損失破千億澳元,因此無家可歸者可能多達歐洲5倍。

澳洲前年9月起由於創紀錄乾旱後緊接着創紀錄高溫,包括新南威爾斯州、維多利亞州等地開始出現嚴重山林大火,持續燒到2020年2月,燃燒面積約17.1萬平方公里、即近5個臺灣大小,超過5900棟建築被毀,並造成34死,超過10億動物喪生,也有研究指出無尾熊物種存續因此受威脅。

報告的主要作者斯泰芬(Will Steffen)說:「去年夏天森林大火已經表現出,當氣候到達臨界點會發生什麼事。類似事件可能會越來越頻繁發生。我們不能指望極端氣候會以平穩的線性方式增加,事實上這些事件可能會突然以極快速度增加。」

他稱澳洲必須致力於到2030年碳排放減半、2040年實現碳中和,並且暗諷澳洲現任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這顯而易見事我們需要採取行動的事。有很多技術投入使用,讓減少碳排放變得可能。事實上阻礙澳洲的是意識形態、政治因素,和既得利益。」

莫里森和美國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同樣是氣候變遷陰謀論者,不相信氣候變遷,認爲承諾減碳只會便宜中國大陸等開發中國家,因此不願提出具體碳中和承諾,在英國主持的氣候峰會上還曾因此被禁止發言。

澳洲是全球最大煤碳出口國,莫里森也曾在接受質詢時當場拿出一塊煤,因此得到「碳-莫(Coal-Mo)」稱號,有分析認爲礦業能左右的澳洲選票非常多,因此莫里森除不願正視氣候變遷議題外,也有不想得罪礦業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