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孤寂經濟的崛起與挑戰

前陣子參加一場如何應對超高齡社會的研討會,對於保全事業有深入研究的老林就分享其服務的經驗。他說,爲了照顧社區的獨居老人,保全公司曾設計了一項貼心的服務,標準作業程序如下:

公司跟社區獨居老人說明,將在老人家裡裝一個警鈴,保全會不定時按下警鈴,請在宅的老人家聽到警鈴響時將其按掉,讓保全知道其狀況OK。若老人家沒有將警鈴按掉,保全就會打電話到老人家裡,看是否有狀況?若其沒有接電話,保全會去按門鈴,若沒有來開門,那就表示老人家可能暈倒或發生什麼意外,這時保全會緊急破門或請鎖匠來開門。

這項服務獲得社區很大的迴響,大部分老人家或其子女都紛紛申請。不過,這項服務實施不到兩個月就無法持續了,大家很好奇,爲何這麼不錯的服務無法長久?

老林無奈的說,此服務立意雖好,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每次保全按鈴到家裡,安好無恙的老人家都不將警鈴按掉,因爲他們知道,根據標準作業程序,保全接着就會打電話。老人家接到電話時,就開始滔滔不絕跟保全人員聊天,一聊就是一至二小時,例如抱怨兒子不來看他(她)、孫子孫女多優秀、社區誰有什麼問題啊,保全成爲知曉社區最多秘密的人。此外,保全也不知道如何終止交談,也不好意思打斷老人家的興致,因而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跟不同的老人家聊天,其他重要工作也無法進行,只好暫停這項服務。

從老林分享的案例可以發現,大部分獨居的老人都有社交陪伴的需求,而這也帶動與推升了「孤寂經濟」的發展。所謂「孤寂經濟」指的是針對感到孤獨或社交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羣所產生的經濟活動。其涵蓋的對象不僅上面案例裡的獨居老人,只要是單身、獨居或社交隔離的人們,都是孤寂經濟所關注的市場。

孤寂的社會現象對健全的社會帶來很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形成了很大的商機,以老林分享的個案爲例,如何開發更先進的監控系統,例如利用移動偵測、智能家居技術,自動觀測獨居老人的安全狀況,減少對人工的依賴;開發老年人的社交支持服務,例如提供陪聊的機器人、心理諮詢或社區活動組織等;設計一個整合性的服務平臺,結合健康監測、緊急迴應、日常照料和社交互動等多方面的需求,爲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照顧…等。而單身、獨居或社交隔離的人們也都是孤寂經濟聚焦的對象,也有相應的龐大市場需求值得廠商進一步開拓。

事實上,孤寂經濟不僅僅是商機,更是需要嚴肅面對的社會議題。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不應忽視人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透過創新解決方案,期許廠商不僅能夠掌握商機、創造商業價值,更能進一步協助解決社會孤獨問題,建立一個更加溫馨、連結與包容的社會!

(作者爲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