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亮麗經濟的真相與假象

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最新經濟預測,今年GDP成長可望達到4.64%,是近7年來最好,但外界反應不一,有人歡欣鼓舞,有人認爲太高估,更有人諷刺主計總處甘爲民進黨的「啦啦隊」。這些看法都不能說錯,但也不能說對,因爲兩者都有「部分事實」,同時也有「部分失真」。

嚴重傾向科技產業

依照主計總處資料,去年經濟成長率3.11%,人均GDP爲2萬8383美元。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第2季成長率跌到0.35%低點後,開始快速反彈,第4季高達5%以上。預測今年可延續去年下半年的熱絡,全年成長率可達4.64%,是從民國104年以來最高,平均國民所得可望達3萬981美元,突破3萬美元大關具重要意義。

有人質疑主計處過分樂觀,但今年經濟比去年好,應該不成問題。衆所皆知,去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衝擊陷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預測全球衰退幅度在4%左右;不過,在疫苗已上市並分送注射後,今年疫情可望緩和,特別是主要的經濟大國,如美國、歐洲主要國家大陸等,預料第3季後可望達成羣體免疫,加上去年基期低,成長率可望攀高,這是大環境有利之處。

臺灣而言,去年防疫成功,讓全臺經濟與生產運作如常,下半年甚至因其他國家生產減少、大陸搶出貨等因素出口出現兩位數的大幅成長,全年出口值衝上3452億美元,年增4.9%,刷新歷史新高紀錄,不但優於其他三小龍,也優於大陸、日本。今年外在大環境較去年更佳,加上中美經貿角力與科技戰持續,縱然未必再有兩位數的出口成長率,但也是欲小不易。

除此之外,臺商迴流的投資陸續會在今年落實,因此投資仍有成長;疫情緩和甚至可能結束,加上經濟成長看好,消費意願可望提高,去年民間消費衰退超過2%,今年預估成長率近4%,這些都能讓經濟有更好表現,因此今年當然不必、也不能看衰臺灣經濟。

不過,在亮麗的經濟數據下,仍然有令人不安的因子風險。最嚴重的問題是產業與出口高度不平衡,嚴重傾向科技產業,或是說半導體產業,甚至可以直接說向臺積電高度傾斜。去年臺灣出口金額中,超過半數是一般所謂的科技產品:電子零組件出口佔39%,資通產品佔14%,兩者合計佔比53%;而且出口科技產品中半導體超過一半,佔出口比重高達全部出口的35%。民間投資部也是半導體產業佔了半壁江山,半導體制造是高耗能產業,龐大的新投資有利經濟成長,但能否充分供電,將是政府重大考驗

對大陸依賴度提高

總體經濟而言,產業發展不均衡代表風險高度集中,一旦碰上半導體不景氣,整體國家與經濟受到的衝擊會非常沉重,相較之下南韓的出口產業就比臺灣平衡。再者,資本密集程度高的科技產業,可以創造高薪工作,但增加的就業機會遠不及服務業勞力密集型傳統制造業,社會內部的不平均問題可能惡化。

另一個蔡政府該面對卻不敢面對的是: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提高到歷史高點,去年曾單月出現46%超高依賴度,全年爲43.8%,過去4年蔡政府敲鑼打鼓投入數百億元推動新南向政策,顯然全盤失敗,對大陸依賴不減反增。

坦白說,從對岸禁止臺灣鳳梨事件看,臺灣承受類似事件的能力極低;但蔡政府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甚至刻意挑動、帶風向,惡化兩岸民間關係,看看兩岸網民網路上如何彼此辱罵就知道了。兩岸經貿關係如此密切,臺灣順差幾乎都來自對岸,蔡政府卻在政治上敵視對岸,讓臺灣經貿平添風險。

蔡政府大力宣傳因中美貿易戰讓臺商迴流、全球供應鏈移出大陸,要與美國共組新的供應鏈。不過,實務上與統計數據都不支持這種說法。去年臺灣出口中間產品佔整體出口比達77%,出口大陸比重又提高,顯示兩岸供應鏈堅實依舊;而去年大陸吸引的外資直接投資居全球之冠,其中雖有疫情因素,但顯然大陸的世界工廠地位仍在,供應鏈體系也繼續保持,蔡政府若堅持「兩岸脫鉤」,將爲臺灣帶來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