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林谷芳》悖離人道主義的新冷戰「檄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捷克參議院發表演講。(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前此在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強調過去對中接觸政策錯誤,並呼籲其他國家共同圍堵中國的崛起,這段談話被稱爲是開啓「新冷戰」的對中「檄文」,而其中,除批評過去的接觸政策外,更將中共與中國人民刻意畫分,表示針對的是違反普世價值的中共,而非中國人民,潛臺詞蘊含着希望中國人民捨棄中共的統治。

將中國人民與中共政權分開處理,對歷經兩蔣時代臺灣人並不陌生,希望大陸人民起來推翻中共,是國府的反共訴求,而將統治與被統治者二分的說法,在國共內戰時,更是雙方共用基調,因爲訴求的是同一人民族羣的認同,但在美國,這樣的訴求倒還是新鮮事。而會如此,正因華人中國通所致,他們不喜歡共產黨,但對中國人乃至中國文化還有情感,有此二分也就順理成章,只是從美國人口中說出,再衡諸改革開放後40年的大陸發展,這看似有效的戰略應用,卻缺乏堅實的內在基礎。

的確,統治者與人民原該是兩個不同的羣體與概念,統治者若以人民爲芻狗,就缺乏統治的正當性,所以即便以「君君、臣臣」標舉儒家,亦認爲文武之伐桀紂,是弔民伐罪,而這也就是爲什麼在兩岸嚴峻對峙時,雙方都要指責對方的統治是暴政原因

然而,40年的時空轉移,簡單二分法的訴求在兩岸固已一定程度失效,由美國人提出這種說詞來強調接觸政策的錯誤,更令人有邏輯錯置之感。

不錯,統治的正當性來自人民的認定,而這認定則建基客觀條件上。就客觀條件,是人民生活的滿足;就主觀條件,是一些生命價值的認定。就此,我們可以來看看生活在大陸的中國人民會是怎樣想的。

客觀上,當今的大陸較之40年前的鎖國真是雲泥之別,兩岸剛開放時,臺灣人看到的大陸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而就客觀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說,臺灣在1990年時是大陸的43.8%,但曾幾何時,目前就與大陸諸省相比也只能排在第9,更別說在都市樣貌、交通發達方面,一些重要城市已非臺灣所能比,當然,人均所得與臺灣還有一段距離,貧富懸殊的情形更是嚴峻,但總體而言,客觀條件的持續上升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以此,較「滿目瘡痍」的時代當然更具備統治的正當性。

正因如此,面對西方民主制度,中共這些年已逐漸發展出自己制度優越性的論述,它不僅訴諸於一般常民,事實上,連不少出入於國際的大陸菁英,一定程度也接納了這種論述。

而就主觀上,持有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的人,對帶有一定集體主義色彩的統治必然是不贊同的,但生命價值原就多元,每個人以哪種價值作爲核心也不一樣,有人重視文化歸屬,有人要求參政權力,有人追求百分百的言論自由,有人卻認爲社會的發展如脫貧反而纔有價值的普世性,而在這諸種價值上,歷經了百年屈辱的中國社會,當這40年的開放使民族可以再有自尊時,民族主義無疑在許多人身上會具有一定的核心地位。

正因爲有這主客觀背景的改變,想將中共與中國人民二分,自中共當政以來,當前恐怕是這種訴求最無效的時刻。

訴求無效卻要如此訴求,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爲此獻策的中國通還活在過去的印象裡,二是隻有用這種區分,美國圍堵中國的政策纔能有它的正當性。但美國如此,臺灣如果一味跟進,恐怕就是一種無知與倒退了。

當然,如果只站在美中對抗的角度,只從開放後中國逐漸具有挑戰美國霸權的能量來看,接觸政策的確像是美國人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但如果從14億人過得比從前好許多的角度來說,接觸政策卻正是導致這種結果的重要觸媒。而儘管,從統治的正當性就在人民的獲得幸福而言,大陸仍有許多待努力的地方,但從政治的存在不能悖離人道考量來說,蓬佩奧貶抑接觸政策的這段話更就有它悖離人道的荒謬,它就是大國博弈的一種戰術應用,臺灣怎能因有此「檄文」就雀躍萬分呢?

(作者爲臺北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