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2024永續金融展望

臺灣在永續投資領域的努力成果獲世界肯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去年底於杜拜落幕,提出重要目標與策略:爲達成2030年較2019年溫室氣體減少43%的目標,全球在2030年前每年應投資5至7兆美元資金驅動經濟轉型,逐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對此,我國金管會等主管機關返國後即在立法院報告中宣示:一、將持續推動「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及「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等政策,鼓勵本國金融機構投融資綠色與轉型的永續相關領域;二、持續精進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三、證交所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將設立交易平臺鼓勵企業進行自願性減碳專案,促進綠色技術的應用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共同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以下針對強化永續金融與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探討。

首先是強化永續金融(金融機構投融資綠色與轉型的永續領域):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於2023年11月發佈2022年全球永續投資調查報告(GSIR 2022)。該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爲國際永續投資界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國際組織正式調查。本次第六屆報告可歸結三項重點:首先、全球主要國家整體永續投資超過30兆美元,佔其持有總資產(又稱永續投資佔比)達38%,較2020年的36%成長二個百分點。

第二、主要國家的永續投資方法日趨成熟,且爲有效導引永續投資資金、防止「漂綠」,採取更爲嚴格的永續投資認定標準。例如,在永續基金商品的認定上,傾向採取歐盟永續金融規範(SFDR)第八條、第九條等較嚴格的條文精神與方法予以評估,而非寬鬆的第六條。第三、近兩屆調查結果亦顯示,國際間主流投資方式已由較消極簡單的「負面排除法」,轉型爲較積極的「企業議合與股東行動」及「ESG整合」,顯示全球永續投資市場日益成熟、嚴謹。

■臺灣永續投資佔比與國際相當,但積極度有待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GSIR 2022報告中也在第40頁中特別納入「臺灣永續投資調查結果」(臺北大學調查團隊爲GSIA的聯繫窗口),肯定我國主管機關積極透過推動綠色金融3.0,以及制定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等政策,引領業者將資金投入綠色產業,讓世界看見臺灣在永續投資領域的努力成果,也是對我國致力於推動ESG發展的產官學界一大鼓勵。

2023年底公佈的第四屆臺灣永續投資調查,系針對國內104家機構投資人進行永續投資現況問卷調查,歸納四大發現:第一、2022 年全國永續投資總額約新臺幣19.9兆元,佔總擁有資產50兆達40.2%,較上屆調查微幅增加。二、保險業別依然爲我國永續投資市場的主力,其永續投資比達58%,投信投顧業者永續投資比亦較前一年度大幅增加14%,已超過30%,顯示我國機構投資人積極投入永續投資。

三、我國目前永續投資佔比雖已與國際相當,然而,國內機構投資人採用之永續投資方法仍以較爲寬鬆的淺綠「負面排除法」爲主。建議國內機構投資人在投資方法上,可參採國際作法,採用「股東行動與企業議合」、「ESG整合」或「影響力投資」等更積極、成熟的方式,以有效降低氣候、環境風險,邁向永續。第四、機構投資人所用的永續主題式投資,在低碳及能源轉型相關領域已有顯著提升。

■取法歐盟、新加坡鼓勵綠色投融資

其次是接軌國際永續金融,推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爲接軌國際永續金融法制,金管會亦取法歐盟與新加坡等國,推動精進我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鼓勵企業自主揭露營運主要經濟活動的永續程度。第一階段已公佈部分製造業、營造建築與不動產業、運輸與倉儲業等16項一般經濟活動及13項前瞻經濟活動(包括再生能源建置、氫能技術研發及建設等),持續鼓勵金融機構在兼顧風險管理之前提下,投融資綠能產業,促進能源轉型。

預計於今(2024)年底前完成研議、並公佈第二階段指引,進一步擴大適用產業,將納入更多的製造業、資源回收業、農林業及金融保險業,透過金融業與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引導企業在營運中致力於對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等環境目的產生實質貢獻,並朝向永續發展轉型。

期許2024龍年伊始,透過前述永續金融策略作爲,產官學各界共同努力促進金融業及產業強化氣候韌性,落實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