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斷鏈威脅又來了 企業該如何因應紅海危機
紅海危機對供應鏈造成立即的衝擊。圖/美聯社
2023年10月爆發以巴衝突,緊接着葉門胡塞武裝組織於11月開始,對於行經紅海與所有駛向以色列港口的船隻攻擊;航運公司因此被迫繞行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導致航運天數與運費成本增加,立即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的運作。
■對於臺灣供應鏈的影響
全世界大約90%的貿易必須仰賴海運,以2023年爲例,大概有24,000艘的船隻經過蘇伊士運河並行經紅海,其佔了全球海運量的13%左右,產值將近1兆美元,其中有23%是以貨櫃輪運送,另外有28%是以散裝輪裝運,這兩種航運方式對臺灣的進出口貿易有很大的影響。
臺灣的產業已直接受到影響,例如石化產業的原物料如原油與天然氣,必須從歐洲進口並以海運輪船運送,通常都須經過蘇伊士運河航行紅海、通過曼德海峽、印度洋抵達臺灣。
此外,農產品、礦產等大宗物資亦面臨類似狀況。農產品的黃豆、小麥、玉米,爲食品加工的重要原物料,這對相關產業供應鏈的上游供應必會造成影響。而電子資通訊業的零組件中間產品加工必須使用的礦產,例如貴金屬、次要金屬與其他礦產原料等都需要從原產地的歐洲國家,以海運方式通過蘇伊士運河、紅海運送到亞洲各生產國家或地區。
以上所提的僅是因紅海危機造成海運費用上漲與航行天數拉長的立即影響,航運成本增加並使交貨延誤加劇,都會對於供應鏈造成立即的衝擊,尤其臺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了很重要的供應角色,以電子產業的半導體與零組件爲例,其出口的產值佔了臺灣全部出口金額大約一半以上,運費上升直接增加產品成本,更降低臺灣出口主要產品於國際報價的競爭能力。如果事件進一步升級,航道封鎖事件延續,則會影響到海運爲主要運輸方式的汽車與電子相關產品的供應鏈穩定。
■危機拉長恐再度推升通膨
過去幾年來,全球經濟先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美中科技爭端、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衆多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因素影響,導致高利率與通貨膨脹的經濟成長不利因素,拖累復甦步調。以通膨來說,好不容易於去年第四季美國已暫停升息,原本期望全球於今年的上半年能得到緩解,但是當前這個紅海危機事件若繼續延續,對於今年年中開始經濟情況逐步好轉的期待,目前看起來並不樂觀。此次紅海危機是否會再度引起通膨,這要看兩個重要關鍵因素,第一是大宗物資,包括石化、金屬類、礦產品,還有農產品的價格本身的變化,以及出產或生產國家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的程度。
第二是買賣貿易國家與對方貿易國家的匯率變動關係,再加上因紅海危機造成的運費成本轉嫁問題,但這一定會造成整個製造成本的上升、進而影響產品的進出口報價,若再加上經濟復甦緩慢與利率後續的可能變化,必然轉嫁到最終銷售價格,也就引起再度通膨的疑慮了,這實在是嚴峻的挑戰。
■多元化供應基礎乃長久之計
臺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近7成仰賴出口貿易,而進口貿易亦佔了將近6成,產品的輸出與輸入因其體積、重量、材質與運費考量大多依靠海運,紅海危機造成的運費上升僅是冰山一角;其他的經濟與非經濟因素更可能是全球經濟後續發展榮枯的重要驅動因子。
面對此一動盪情況,短期而言似仍可以存貨調整或是支付溢價運費方式因應,以解決斷鏈的問題;但長期來看,分散供應來源與開發及建立新的、多元的並滿足最終客戶需求而建構的供應商型態與供應商數目的適當組合之供應基礎(Supply Base),應爲建立具有敏捷與韌性的供應鏈之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