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雲南青海兩次地震類型不同 相對獨立

過去這一週,兩次地震接踵而至:5月21日21時48分,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5月22日2時04分,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10千米範圍平均海拔約4200米。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兩次地震活動進行分析研究綜合研判認爲,青海瑪多7.4級地震爲主震-餘震型,餘震活動水平爲6級左右,雲南漾鼻地震爲前震-主震-餘震型,兩個地震類型不同。此外,雖然雲南和青海兩地地震的活動斷層位於青藏高原,但兩次地震相對獨立。

具體來看,雲南大理州漾濞縣6.4級地震位於滇西北地區距離最近的斷層是維西-喬後斷裂。截至2021年5月21日23時35分,雲南漾濞6.4級地震序列共發生3級以上地震20次,其中3.0-3.9級8次,4.0-4.9級8次,5.0-5.9級3次,6.0-6.9級1次,爲2021年5月21日漾濞6.4級地震。

2021年5月18日以來,雲南漾濞地區附近出現4級地震活躍,接連發生5月18日4.2級和5月19日4.4級地震。5月21日20時56分在該地區發生4.2級地震後,地震活動水平出現快速升級,隨後發生21時21分5.6級和21時48分6.4級地震。後續又發生了多次四五級餘震,地震序列餘震相對豐富。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表示,中國大陸受來自兩個方面大的板塊運動影響,一個是來自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對於歐亞板塊向下俯衝的作用。再一個是來自南面印度板塊向北的碰撞擠壓。在這兩個大的動力源作用下,使得中國大陸,特別是在青藏高原以及周邊形成強震多發的態勢。雲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運動強烈,發育有小江斷裂、紅河斷裂等區域性活動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中強地震。

青海瑪多7.4級地震是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的結果,距離地震最近的斷層是甘德南緣斷裂帶,震源機制爲走滑型破裂。此次地震還表明,巴顏喀拉塊體目前仍是中國大陸強震的主體活動地區。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表示,巴顏喀拉塊體位於青藏高原主體地區的北部,是青藏高原地殼運動方向轉變的樞紐地區之一。該塊體以北的青藏高原東北緣普遍存在着強烈的擠壓隆升作用,塊體以南地區則主要表現爲東向擠出。在這種地殼形變方式強烈作用下,巴顏喀拉塊體周緣斷裂帶活動尤爲強烈。

此專家稱,作爲青藏高原現今地殼運動最爲強烈的地區之一,巴顏喀拉塊體周緣斷裂活動強烈,強震活動頻繁,自1997年瑪尼7.5級地震以來,我國大陸7級以上強震都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周緣斷裂上,其中不僅包括了主幹斷裂上發生的2001年崑崙山口西8.1級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等,還包括髮生在巴顏喀拉東北角擠壓與走滑變形帶上的2017年九寨溝7.0級地震。此次瑪多7.4級地震的發生表明目前巴顏喀拉塊體仍然是我國大陸強震的主體活動地區。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晏銳表示,雲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青海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兩地的構造運動都很強烈。二者同屬印度板塊向北推進過程中的地質運動,有一定的聯繫。但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地下分佈不均,在不同區域會形成不同的構造條件,因此兩次地震又是相對獨立的。(記者 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