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映真病逝北京 如父身影留文壇

陳映真(見圖)於2000年參與「當代作家座談會」的身影。(資料照片 盧禕祺攝)

作家陳映真以巨大如父親的形象,成爲臺灣文壇經典,他自2006年赴北京人民大學講學,同年中風北京朝陽醫院療養,22日上午辭世,享壽79歲。消息由他在臺灣的弟弟陳映朝透過友人傳出,陳映朝接到記者電話未否認,但並未解釋詳情。

陳映真曾說:「我的命運非常脆弱,我必須要創作,成爲一個作家。創作,是爲了保衛我所見到的這些人。」他把筆投向弱勢小人物,以文字批判帝國霸權,60年代末曾被捕入獄7年,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以人道關懷與左派信念貫串一生。

陳映真在北京臥病後由太太照料,與臺灣接觸甚少,昔日作家友人聞訊仍很哀慼黃春明幾近哽咽:「非常難過,沒辦法好好說。」尉天驄回憶陳映真2006年赴大陸前,與他和黃春明歡聚,「大家嘻嘻哈哈,沒想到是此生最後一次見面。」憶及他們逾50年的感情,「不知怎麼表達心情。」

他的長年論敵陳芳明百味雜陳,「可敬的對手離開了,我忽然有種寂寞感,他曾是我的偶像,雖然後來成爲論敵,但我這輩子的努力都像是表演給他看。」儘管兩人意識形態對立,他仍高度推崇陳映真的文學成就,每年都在課堂上選讀他的小說

陳映真1937年生於苗栗、成長於鶯歌,就讀淡江外文系時,在《筆匯》雜誌發表第一篇小說<麪攤>,畢生代表作包括《第一件差事》、《將軍族》、《夜行貨車》、《山路》等,2001年<忠孝公園>爲最後一部小說。

中學魯迅《吶喊》啓蒙,大學時大量閱讀舊俄文學與社會主義書籍,早期小說多呈現主角的理想與失落,較虛無感傷,後來轉向對社會的嘲諷與批評。1966年起,他參與好友尉天驄創辦的《文學季刊》,1968因組讀書會閱讀左翼書籍被捕入獄。

1975年出獄後他以「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表達對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批判,也以人道感性文筆創作〈趙南棟〉、〈山路〉等,並投入一波波社會運動,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關注介入環保、聲援原住民人權、同志權益等社會議題,影響深遠。

他的人道關懷令人崇敬,但強烈的大中國意識也飽受爭議,曾與陳芳明就左翼史觀民族主義立場等激烈論戰。作家吳晟曾說,陳映真一直不見容於臺灣當道,「國民黨戒嚴體制時代,他被反共文人圍剿封殺;民進黨執政8年,不理會他;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陳映真已經離開臺灣。」他認爲每個作家都以政治立場,他對陳映真的敬仰不變。

尉天驄曾回溯陳映真在1990年訪中、會見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後,重燃對共產世界的執着,「他變得肯定中共對六四的處理,說文革是大功業,讓老友不解。」蔣勳則認爲他對中國的嚮往是「文化上的鄉愁」:「是臺灣某個世代在殖民地時代被壓抑過後的強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