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回家了 南市興濟宮喜迎文物護信徒

臺史博館與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合辦「迓神禡─保生大帝神禡木刻回家活動,6日上午於興濟宮盛大舉行。(圖/臺史博館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共護宗教信仰文物,合辦「迓神禡─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回家」活動,6日上午於興濟宮盛大舉行。

「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早年是興濟宮舉辦清醮盛事印製版畫,供信衆迎回貼在家中消災解厄、引福歸堂之用,而印製出來的版畫就稱爲「神禡」或「大符」。本件木刻版因故流失,數度易主,最終典藏於臺史博館。

臺史博與興濟宮共同依據原件進行研究、仿製計劃,現已完成仿製品製造,特別藉着國立成功大學、興濟宮與臺史博合辦「虎爺動物神祇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場合,舉辦「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回家活動公開儀式

▲臺史博館利用現代科技以擬真仿製品,讓「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物件回到歷史現場。(圖/臺史博館提供)

本件木刻版代表廟方與信衆互動的文化與歷史,在地民衆所建立起來共同的宗教信仰記憶,是珍貴的民俗文化。因原件文物年代已久,無法再執行原來宗教功能,臺史博館利用現代科技以擬真仿製品,讓物件回到歷史現場,經由公開「迓神禡」的過程,使這座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得以再續祈福並安定人心的功能。

臺史博與興濟宮此次的合作,樹立政府民間文化合作範例。博物館負有保存維護文化資產之責,雖然文物典藏於博物館典藏庫房中,得到妥善與專業的保存,卻失去與地方信衆記憶與情感的連結。本次臺史博將珍貴的文物透過仿製計劃,讓仿製文物回到原出的文化脈絡中,信衆拾回信仰記憶,原件文物仍可藉由博物館專業的保存與維護技術延長生命,文物透過科技得以再生與重現,有助於地方歷史文化的重建,可說是創造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