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超生動 聲音看得見

許多人以爲把中文口語翻譯成臺灣手語,就是一箇中文字對一個手語字,一個蘿蔔一個坑,但手譯員王興嬙表示「纔不是這一回事」!原來臺灣手語是視覺語言,需要表現出立體方位空間畫面,「像是電子圍籬分艙分流這樣的詞彙,即使一般人聽到文字都要想一下,更何況使用手語理解的聽障者聾人。所以手語翻譯員必須要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然後用手語具體表現出來。」

像是「電子圍籬」,王興嬙表示,一開始乍聽,還不理解內容時,如果照字面打手語,看起來意思卻變成「帶電的柵欄」,「所以後來我翻譯成:用手機資訊監控人的地點。」「分艙分流」也讓聾人困惑,「有聾人就問我,是打『倉庫』這個字嗎?如果照字面打,就會變成『分開倉庫、分開人流』,但意思根本不是這樣。所以後來的翻譯是:隔開空間,在這區工作的人只待在這個區塊,進出的人流分開。」

王興嬙表示,「一開始學手語往往會照着中文字打,但聾人用的『自然手語』其實表意不表字,跟中文有不同的文法結構。」手譯員李振輝表示,手語有語無文,中文與手語之間的轉換,考驗着翻譯自己對中文的瞭解程度。手譯員林亞秀表示,有時不只是語言問題,還包含對生活各種知識、新知的廣泛涉略也很重要。

李振輝表示,手語翻譯最難的部分,就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一句話表達的層次分開,「例如音調不同、語氣不同,翻譯成手語就會有不一樣的表情動作強度出現。很多人常問:爲什麼記者會手譯員的表情這麼豐富?就是因爲長官講話都很激動。」

無論手語怎麼打,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聾人能看懂。王興嬙表示,這次替疫情記者會翻譯,有些原先不熟的聾人特地訊息告訴她「妳翻譯得很好,手語看得很舒服」,讓她很高興,「手語翻譯的工作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口語轉換手語,把聽到的文字轉成視覺語言表達,讓聾人都能看得懂疫情資訊就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