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如何更“好看”(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當千年文物“動”起來,億萬年恐龍標本“活”起來,虎嘯山林模型“吼”起來時,觀衆不禁驚歎“展品原來還能這樣生動

近年來,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爲我國文博界熱點話題和實踐課題。活起來的“活”,我理解的是文物要融入百姓生活、通過科技激活、實現館際盤活

文物進入博物館成爲藏品,已脫離了原有的文化座標和使用場景現代人很難迅速理解其內涵。因此,博物館需要結合當下語境來解讀文物,策劃與百姓生活相關聯的展覽。通過歷史、藏品與百姓生活相聯繫,策劃探討當代生活內容的展覽,滿足不同羣體的文化需要。同時,展覽要從重文物陳列美向重文物內涵闡釋轉變,詮釋文物的當代價值與時代意義

自然類博物館已從分類學展示向生態學展示發展,通過復原生境數字技術方式,讓標本“動”起來,進而讓觀衆喜歡看、看得懂。2019年建成開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分館利用數字展示技術設置了8個數字化展示劇場、123個微電影與短視頻、800餘幅科學繪畫、105項互動體驗着力建設參與式博物館。同時,博物院推出了90餘個線上展覽、40餘節線上微課,讓觀衆足不出戶就可以逛博物館。當千年文物“動”起來,億萬年恐龍標本“活”起來,虎嘯山林模型“吼”起來時,觀衆不禁驚歎“展品原來還能這樣生動”。

文物展示要打破地域空間限制,積極開展館際合作國際展覽項目交流,通過聯展巡展互展等方式“盤活”文物,提高館藏文物標本的利用率。這些年,我們與河北博物院、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合作,利用各館藏品特色專業優勢遴選出近300件珍貴展品,聯辦的“福祿壽喜 美好生活――中華吉祥文化特展”在三地巡展。我們還與杭州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共建“貝類王國――校園微型博物館”,利用校園通道走廊空間展出貝類標本1000餘件,博物館從“第二課堂”變成“第一課堂”。近年來,我們積極拓展國際交流,推出11個展覽赴境外展出,引進境外展覽10餘個,讓觀衆欣賞到國外博物館精美展品。

文物活起來,還要會“說話”,激活歷史記憶,才能更“好看”。它們把自然與歷史講述給人們聽,讓人們感受到其中的奧秘智慧,而博物館也將成爲人民羣衆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浙江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本報記者竇瀚洋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