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續寫中國進入宇宙空間新高度

日前,國家航天局舉行了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標誌着天問一號一步實現“繞、着、巡”目標圓滿實現。6月12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際,國家航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邀請工程重量級專家介紹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有關情況,並回應社會公衆的關切。

探測任務實現“六個首次”

“在世界航天史上,天問一號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而且首次成功實現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標誌着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介紹,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六個首次”:一是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二是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三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着陸;四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五是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六是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許洪亮表示,作爲我國航天事業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標誌性成就,天問一號任務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全體參研參試人員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他們繼承和發揚航天精神,在任務實施中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務實的工作作風,生動詮釋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的航天精神”。

一步實現“繞、着、巡”靠什麼

一步實現“繞、着、巡”,意味着任務研製難度加大,失敗的可能性增加。“回過頭來看,這條技術路線的選擇非常正確,整體上更加節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能實現跨越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強調。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靠的是什麼?在張榮橋看來,一是人努力、天幫忙。“8年的研製,建設、設計、攻關、生產、試驗各個環節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這是人在努力;國內、國際上因天氣原因推遲發射的例子不少,着陸時出現沙塵暴也曾有過,但是我們在發射和着陸時,氣象條件都遂了期盼,這是天幫忙。”

二是實事求是。“一步實現繞着巡,可喜可賀,但是我們畢竟是第一次去,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與成功了多次的國家相比,怎麼可能沒有差距呢?”張榮橋強調,越是在成功的時候,越要正視自己的水平,“時刻跟自己比,每次都有進步,保持定力,積小成於大成”。

探測任務有何科學預期

爲開展科學探測,祝融號火星車上配備有6種儀器,即火星車雷達、磁場探測儀、成分探測儀、氣象測量儀、多光譜相機和地形相機。其中,表面磁場探測儀是國際上首次在火星表面進行移動的磁場測量,可以獲得精細尺度的火星磁場信息;國際上先進的火星車雷達和表面成分探測儀,可以獲取火星淺層結構和表面岩石的化學元素組成,探測可能的地下水/冰分佈;而多光譜相機、地形相機和氣象測量儀的作用則是感知火星表面環境,測量火星表面溫度、氣壓、風速、風向和聲音。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劉建軍介紹,目前6種科學儀器均已開機測試獲取探測數據,正在開展科學探測,“將圍繞水/冰、火山活動等關鍵科學問題,深入認識火星古環境特徵和演化,研究古火星的宜居環境”。

此外,在環繞器上配置的7種科學儀器也非常有特點。“比如有雙極化雷達、亞米分辨率的高分相機,500多個譜段的光譜分析儀和中分辨率相機等,都和目前國際上火星探測的最高能力處於同等水平。還有磁強計、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和能量分析儀,主要是結合起來對磁場與粒子空間環境進行探測,爲火星空間環境和大氣逃逸機制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劉建軍補充。

進入太空的腳步不會停下

據悉,“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航天將加快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重點推進行星探測、月球探測、載人航天、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國家衛星互聯網等重大工程。

在行星探測方面,我國明確在2030年前,以火星探測爲重點和主線,按照“一步實現繞着巡、二步完成取樣回”的路線進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圓滿完成‘繞、着、巡’的既定目標,下一步擬於2028年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同時,還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的環繞探測,2029年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許洪亮介紹。

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將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實施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勘查、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等任務;後續還將研製發射嫦娥八號,與嫦娥七號共同構成科研站基本型。

在載人航天方面,2022年我國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站,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空間科學試驗、空間站平臺維修維護等工作,並推動後續任務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讓航天探索成果造福全人類

天問一號任務實施過程中,我國與歐空局以及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家的航天機構,在測控支持、載荷搭載、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爲增進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知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中國國家航天局一向主張基於平等互利的方式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我們在嫦娥六號、小行星探測任務中向國際合作夥伴提供了載荷搭載的機會;向國際社會公佈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合作的管理辦法;與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發佈聯合聲明,共同邀請國際合作夥伴在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規劃、論證、設計、研製、實施、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並將於近期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路線圖和合作夥伴指南,指導國際合作夥伴選擇可加入的領域和項目。”許洪亮介紹。

據悉,國家航天局還將陸續公佈後續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以及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行星探測任務的國際合作計劃。“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開發、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我們將始終堅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原則,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組織實施好天問一號後續科學探測任務,力爭取得更多新發現、新成果,實現科學產出最大化,讓航天探索成果爲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力量。”許洪亮表示。

(本報北京6月12日電 本報記者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