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電影《1921》走進北大喚起青春共鳴

重回百年信仰源地,啓航青春全新徵程!將於7月1日上映的電影《1921》,5月13日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舉辦殺青後的首場發佈會。電影主創團隊走進北京大學這一百年信仰源地,與北大師生同溯建黨初心。“一百年,正青春”,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影片監製、導演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主演黃軒、袁文康王仁君祖峰、劉家禕、張超張雲龍(按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共產黨簡史》排角色序),郭子凡韓昊霖萱萱張婧儀鍾楚曦、周也(按演員姓名排序)集結亮相。本次劇組走進北大,得到了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團委會議中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

發佈會上,黃建新導演領銜幕後主創,從“溫度”、“廣度”、“厚度”三個層面,暢聊《1921》在主旋律電影創作上的新嘗試,這一次影片選擇展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後數月的歷史細節,聚焦先輩青年時代,立體、豐滿、細膩地塑造人物,還創新地融合諜戰元素及國際視角,令當代年輕人有機會“身臨其境”體會百年前同齡人是如何在危機四伏的形勢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演員們爲了有血有肉塑造先輩鮮爲人知的青年時代,下苦功研究史料、設計細節。黃軒爲展現百年前先輩在家國存亡之際改變民族命運的壯志,提前幾個月深挖資料,豐富角色人物性格,他有參與籌備“一大會議”、徹夜編輯《共產黨》雜誌熱血一面;也有感性浪漫的一面,憂思國家命運時甚至會委屈落淚。王仁君廣閱資料之餘與導演大量探討,挖掘演繹青年毛澤東熱血激情的特質,堅持晨跑、夜跑,還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細節,比如毛澤東對湖南同鄉李達“不吃辣”的調侃等,都頗具“煙火氣”。

“重回初心之地”彰顯文藝工作者使命擔當

“溫度,廣度,厚度”三位一體探索主旋律新表達

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陣地,北京大學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着特殊的密切關係。發佈會以北大學子朗誦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釗的《青春》開啓,年輕的學生們以飽含朝氣的深情誦讀,帶大家重溫了革命先驅們對於青年的寄語和期望。

曾打造過“大業三部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多部主旋律力作的黃建新導演,這次選擇從“有煙火氣”地描摹先輩青年時代的創新視角,來講述建黨故事。與《建黨偉業》不同,這次黃建新更關注人物“心靈”,努力去挖掘先輩投身革命的“心靈源動力”。對此戴錦華教授也表示了期待:“導演是如何找到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細節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與那個年代的先輩們相遇,展現他們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決絕和創造,是我非常期待的地方。”

爲了呈現出1921年建黨前後的真貌,主創人員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黨前後的珍貴史料,據製片人任寧介紹,他們從日本警視廳檔案資料裡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計劃破壞“一大會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對共產國際代表來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鮮爲人知的記載。基於此,《1921》的劇本引入了日本和歐洲的視角,在史實基礎上,對代表們在“一大會議”前後化險爲夷的過程進行影視化表達,以多線敘事的創新嘗試,拓寬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廣度”。

同時,劇組還1:1重建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編輯部等上海石庫門老建築,在上海長大的聯合導演鄭大聖眼中,這樣對史實細節的精益求精是必要的:“黃建新導演在片場反覆重申,‘大事不虛,小節不拘’,所以爲了儘可能去再現和還原歷史‘現場’,我們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復刻搭建了包括各種歷史原址的石庫門建築羣落,甚至連磚頭都是手工鋪就,呈現自然錯落的起伏。”無論是重建歷史原址,還是狠抓歷史細節,都彰顯出《1921》作爲一部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片,在充實影片“厚度”上的匠心。

立大志不畏死先輩彰顯榜樣力量

百年後“同齡人”勉力演繹角色

“一百年,正青春”,《1921》聚焦“先輩少年時”的新視角,也給予了參與其中的青年演員們,一次體會百年前先輩建黨初心的機會。黃軒出演參與“一大”會議組織和籌備工作的李達,此番是繼參演《建黨偉業》十年後,與黃建新導演的再度合作,他笑言“經常還會想起十年前的情景,比如都是練《國際歌》,這次卻是另一個角色了”。爲了貼近角色形象,黃軒在戲中剃完頭戴上眼鏡,看着鏡子中的自己,找到了還原人物的信念感。入組幾個月前,他就全情投入地閱讀了幾乎所有與李達相關的歷史資料,研讀之餘還不斷和黃建新導演討論,達成創作統一。最後他細膩豐富了人物的多面性:“參與籌備一大會議、出版《共產黨》雜誌時他很熱血,和妻子王會悟天台談心,爲祖國命運擔憂他也會落淚,同時也有脾氣、有耿直的一面。”

雖然是二次出演毛澤東,這一次王仁君卻面臨全新挑戰,他將詮釋此前大銀幕上相對鮮見的青年主席形象:“我在閱讀史料,以及和導演深入溝通的過程中,不斷梳理創作視角,決定展現他熱血、細膩、接地氣的一面,比如從湖南來到上海的青澀與新奇。王仁君現場還分享“一大代表”一起練習《國際歌》的熱血澎湃,倍感“衆人拾柴火焰高”的溫暖。

瞭解過一百年前這羣年輕人捨生取義的人生經歷之後,演員們都十分觸動。袁文康爲李漢俊的無私精神而感慨:“他幾乎把自己一生的所有時光,都獻給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而代表演員中年紀最小的劉家禕,更是因此不斷自省:“王盡美參加‘一大’才二十出頭,就已經爲革命事業奔走,而他病逝時,年僅27歲!這激勵了我重新審視自己,意識到演員的責任。”和黃軒一樣也曾參演《建黨偉業》的祖峰表示:“我和黃軒十年前演過《建黨偉業》,現在又在演《1921》,十年後也許還有其他人演同題材的電影,這是電影人一代代的傳承。”張超、張雲龍則介紹了片場融洽的氛圍,分享了13位青年人在片場共唱《國際歌》、在酷暑難耐的三伏天拍外景互相打氣等故事。戲裡戲外演員們都展現出了強烈的凝聚力。

《1921》對百年前進步女性羣像的描摹,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之一。張婧儀、鍾楚曦、周也分享了飾演百年前女性角色的感受,“百年前她們的‘女子力’依然啓發着我們,活出自我的美麗”、“進步女性爲解放婦女運動付出了太多,這樣女性互助的精神也鼓舞我們現在的姐妹們,相互守望,共同成長”……百年前獨立勇敢的女性力量,直到現在仍然在鼓舞着年輕一代活出自我、實現價值。

飾演參與“五四運動”進步學生的郭子凡,重回“五四”策源地北大,倍感鼓舞,“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青春是最有意義的,也許百年前的先輩已經給出了答案——新時代的青年人,更應該用年輕的肩膀,擔起祖國的未來!”兩位片中的兒童演員韓昊霖、萱萱也現場動情“對話”革命先賢:“這些革命先輩也曾是家中孩子們的依靠,但好多革命先烈卻爲了我們這一代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犧牲自己的家庭乃至生命,很想對他們說一句,謝謝!我們會永遠記得你們的!”

發佈會結束前,北京大學學生代表獻唱《少年》,朝氣蓬勃的合唱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唱響了《1921》“一百年,正青春”的主題。活動最後,北大學生代表向主創團隊贈送了由北大法語系主任董強教授題寫的活動主題“一百年,正青春”。100年前,“新青年”從北大沖破封鎖,“五四”風雷震動華夏,“一大代表”們開天闢地點燃星火,建立中國共產黨,從此沉睡的東方巨龍覺醒,赤旗終插遍祖國山河。100年後,無論是神舟飛天,嫦娥攬月,還是汶川救難,武漢逆行,中國共產黨人爲人民服務的信念始終如一,面對再多險阻也從不退卻,只爲實現百年來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電影《1921》以孜孜不倦的創新探索,力圖鼓舞更多當代年輕人以澎湃熱忱的青春力量,實現自我,貢獻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