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廖國榮樂觀看太陽能,臺廠宜強化一條龍

元晶(6443)董事長廖國榮臺灣太陽能產業把脈,他認爲,臺灣太陽能產業未來的兩個發展方向,一、降低對大陸出口,強化產業一條龍的模式。二、進行合併,電池廠由現在的七至八家,合併成三至四家,讓規模足以和中國業者抗衡,「寡頭對寡頭」以強化議價能力。他個人傾向第一個方向是較有利而可行的。廖國榮對太陽能產業樂觀,也認爲未來國內電業自由競爭,至少在10年內電價趨勢會呈向上走揚。

廖國榮爲前昱晶(3514)創辦人之一,由他主導的元晶將於本月31日掛牌上市,成爲太陽能電池廠新兵。廖國榮由金融業跨足太陽能產業,曾任花旗銀行經理荷蘭銀行臺北分行副總裁臺育證券總經理、震旦行總經理、互盛董事長,以及昱晶總經理。

廖國榮分析臺灣太陽能產業所處困境,他認爲,臺灣一年的太陽能電池供給達10GW,但需求只有200MW,有7成的產出最後都出口銷往中國,臺廠規模相對陸廠較小,議價能力也差,ASP不容易拉昇。要改善臺廠的供需不平衡,擴大終端的需求結構是根本之道。從內銷來看,臺灣去年的太陽能電池需求才200MW,今年略有增加達500MW,但由於政策並不支持地面型的太陽能電廠,傾向於屋頂型的模式,讓太陽能電池的內需擴增受限,屋頂型的發電每度回購價格爲5.6元,而地面型的發電每度回購價格僅4.9元。但屋頂型的太陽能發電所應用的模組遠少於地面型。以日本而言,去年9GW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量,有3/4是來自於地面型。

至於外銷出口,廖國榮表示,目前有7成的臺廠太陽能電池出口至中國,中國也已經躍升爲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美國居次,日本排名第三,此外歐洲東南亞中南美印度也都有相當的市場量能。臺灣的出口若能分散至其他地區,避免在中國市場價格競爭,對提升ASP和毛利率是有正面效果

對於太陽能產業的展望,廖國榮是相當樂觀的,從國內政策面和全球綠能趨勢來看,都沒有悲觀的理由。在國內政策面,廖國榮表示,行政院在今年7月中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將綜合電業劃分爲電力網業、發電業與售電業三種。其中電力網業仍屬國營,將繼續由臺電經營;發電業則開放自由競爭,業者可以選擇賣電給臺電或直接與具選擇權的電力用戶簽約,電價由雙方自行訂定;至於售電業,則可結合發電業與電力用戶提供差異性服務,但一般消費者無法選擇發電來源。

廖國榮表示,新的電業法意味電價自由化後,未來價格將呈逐漸上揚,至少在10年內都會是一個上揚的走勢,目前臺灣的電價是相對偏低,相較於東南亞、中國及日本,臺灣的電價都是較低廉的。電價上揚,太陽能電廠的發電回購價格也會跟着水漲船高,就算不回售給臺電,自己銷售的價格也會有合理利潤

而在全球綠能趨勢的議題上,地球暖化危害是最受矚目的,以最近的蘇迪勒颱風而言,廖國榮也分析是受到海洋溫度升高影響,若地球持續暖化,全球氣侯異常會更惡化。他也建議總統侯選人在提出能源政策時,應該將地球暖化的嚴重性納入決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