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體育產業調研 |體育產業“國家隊”生機何在?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體育產業國家隊生機何在?——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調研之二

新華社記者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計劃”到“市場”,以各地方體育場館羣、國有控股的體育產業集團代表的“國家隊”在體育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長三角地區的體育產業“國家隊”們,一方面享受着原有體制帶來的便利和資源;另一方面也承受着新形勢下來自方方面面的衝擊以及市場的壓力。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值得體育產業從業者們借鑑。

佔地面積62公頃的黃龍體育中心浙江省最大的體育場館羣,跟許多其他的大型場館一樣,黃龍體育中心的經營也曾一度是“靠租金過日子”。不過,通過近3年大刀闊斧的改革,該場館羣已度過陣痛期,迎來了頗爲可觀的效益。

黃龍體育中心主任趙榮良用“一片哀聲”來形容3年前的大型場館運營。“原來就是出租房子,靠租金過日子,酒吧最賺錢,但現在體育比酒吧賺得多。”趙榮良說。

黃龍體育中心的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在人事上打破“大鍋飯”,通過分流精簡業績考覈充分挖掘了現有人員的潛能,使效率明顯增加;其次是在業態上增加了擊劍、籠式足球、室內籃球等一系列普通百姓喜愛的項目,極大提升了場館的人氣,而人氣便帶動了體育消費

說到該中心的改革思路,趙榮良表示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是其中的主要內核。他說:“在我們的業務中,公益的比例多多益善。我認爲公益也是一種廣告,通過公益活動可以培養市場,比如說足球培訓,定的價格不高,肯定賠錢,但通過這些培訓班爲支點,可以培養出足球愛好者的市場,在這後面就醞釀着大量的機會。總的來說,所有的東西到頭來都是全民健身,社會效益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融會貫通、聯動共享。”

作爲國內最“火”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杭州馬拉松無論是在影響力還是賽事營收方面都位居前列,經歷了“杭馬”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浙江省體育競賽中心主任龍江對於目前的體育產業熱潮頗爲感慨,他說:“過去就是抓競技體育,根本沒有體育產業概念,現在特別是 46號文 提倡以後,產生了一個高潮。從狹隘的體育到全民體育,現在我們要考慮體育市場如何增長,怎麼樣提高消費能力等等,觀念轉化很大。”

於2015年4月成立的江蘇體育產業集團,是江蘇體育產業“國家隊”的典型代表,該集團整合了場館運行、競賽表演、新型裝備製造、體育(工程)地產、體育運動健康管理、江蘇體育產業投資基金等六大板塊,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該集團董事長顧曄表示,公司成立時間不長,在六大板塊上均有所進展,但在實踐過程中已面臨着盈利競爭等壓力。

顧曄說:“如何依託現有六大板塊創造新的體育業態,這個需要研究,成立新公司不容易,最後的落腳點一定是以市場爲導向,虧損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圍繞全民健身健康產業鏈的打造進行嘗試。體育消費跟其他消費不一樣,是體驗經濟,強調參與感互動性。”

顧曄透露,蘇體產業集團成立以來的盈利狀況不錯,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盈利狀況很穩定,其他板塊也基本上處於微利狀態。“體育產業要掙大錢很難,每天一大部分公司成立,每天一大批死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幹,江蘇體育產業很大程度上是以代工外貿爲主體,核心的東西並不算多。”顧曄說。

面對激烈的競爭,顧曄也總結了“國家隊”搞體育產業的優缺點:“國有企業要求是穩健經營,堅決不能發生系統性風險,這個也是經營的主線,在這個過程中集中力量辦事情的優勢還是有的,但是在體制機制的靈活性上還是有一些差距,對市場的第一反應還是意識偏慢,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還是偏弱的,從創新的角度講,創新發展的能力還是不夠的。”

顧曄表示,體育產業“國家隊”需要在管理模式、創新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向民營企業學習,從而得到更大的發展。

2016年1月的上海市民運動會的賽事推介會,吸引了國內外300餘家體育產業公司、體育社會組織和健身俱樂部的參加。與傳統概念上的政府“關門辦賽”不同,這屆賽事組委會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對賽事項目實施招標。招標過程中,很多本地的單項協會在與“體制外”辦賽機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例如,在傳統大項籃球的競爭中,常以專業性自居的上海籃協就敗給了市場化的公司“洛克籃球公園”,這樣的“敗仗”一時間也引發了很大震動。

“那些單項體育協會以爲競標是 走過場 ,但我們就是要打破 理所當然 。我們制定了規則和要求,公平公正公開,歡迎天下英雄來打擂臺、辦賽事,用專業性、豐富性來滿足愛好者們的需求。”上海市體育局局長黃永平說。

在經濟條件發達的上海,服務業佔體育產業的比重已超過50%,以F1賽車、ATP網球大師賽、上海馬拉松等高端賽事的常年落地爲標誌,上海的體育產業呈現出十分喜人的發展態勢。而以中超、CBA爲代表的職業體育也正不斷拉動包括訓練、觀賽、衍生品、球迷活動等衍生產業的發展和消費。黃永平認爲,上海的體育產業已進入爆發的臨界點,未來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黃永平說:“拆掉籬笆,營造氛圍,市場主體會扮演更加充滿活力的角色,體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級體育部門千萬要腦子清醒,現在的產業基礎不是體育局管出來的,明天的發展也不是體育局管得了的。制定標準、做好監管,對於市場中涌現出來的誠信企業要扶持,這是我們要做的。”

在上海市民運動會上,一些“國家隊”被“PK”了下來,從原來的一家獨大,到現在的市場競爭,“國家隊”的壓力可謂越來越大。不過,競爭的環境既是危局也是機遇,在體育產業爆發式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隊”們理應發揮應有的作用。(未完待續)

(執筆記者:林德韌,參與記者:朱翃、王恆志夏亮彭東公兵

相關鏈接:長三角體育產業調研 |羈絆體育產業發展的五道枷鎖

圖片:新華社;編輯:徐徵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原標題:長三角體育產業調研 |體育產業“國家隊”生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