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到“車+人”,多險企聯合平臺研發“聯合定價”應對新能源車險難題

新能源車險“車主喊貴,險企叫虧”的背後,險企的“數據孤島”困境造成了精準定價能力缺失是其中的一大因素。針對這一問題,多家險企聯合保代平臺正以“聯合定價”的方式探索應對之策。

“車主喊貴,險企叫虧”

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3.3億,其中新能源汽車爲2041萬輛,且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這也意味着國內新能源車險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新能源車險卻陷入了“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尷尬境地。

據中國銀保信(CBIT)曾發佈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分析報告》,新能源汽車的平均保費比燃油車高出大約21%。目前社交媒體上新能源車主對車險貴的“吐槽”時有發生。

儘管保費高,但保險公司也認爲“沒有佔到便宜”。相反,目前佈局車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中,僅有頭部的中大型保司實現盈利,其餘多數都是虧損狀態,尤其是新能源車險業務普遍處於虧損狀態。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業內普遍認爲主要是幾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車的駕駛行爲和燃油車不同,駕駛習慣的改變使得出險率出現上升;二是出險之後的維修環節,因爲新能源車智能化集成度高,車身結構與燃油車有所不同,再加上部分“造車新勢力”的車型並無價格較低的第三方配件,使得新能源車的維修成本居高不下;三是部分新能源車進行私車營運,即以私家車投保但實際當作營運車使用,這也使得保費無法反映出實際的風險。

多重因素下,新能源車的出險率明顯高於燃油車,“出險率比燃油車高出一倍。”太保財險董事長顧越曾透露該公司的情況。

如此一來,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某些新能源車被多家險企拒保的情況。螞蟻保車險新能源車業務負責人張怡文表示:“某網紅新能源車品牌,去年某地規模第五名以後的保險公司統一對該車險不報價,因爲賠得太多。頭部保司會報價,但是所有的價格都是‘一刀切’,不管你是低風險用戶還是高風險用戶,開車習慣好不好,統一用折扣的上限報價。”

“聯合定價”能否破局?

而這種定價和承保政策的“一刀切”其實反映了險企在車險,尤其是新能源車險上的“精準定價能力”缺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爲,傳統的車險定價更多是從車的因素來考慮,但事實上,即使是相同的車型,不同車主的不同駕駛習慣、駕駛技術等往往會造成風險的巨大差異,因此人的因素纔是是否發生風險的決定性因素,但險企對於這些“從人”的數據往往掌握寥寥。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平洋產險等多家保險公司與互聯網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合作,去年共同研發上線了車險“聯合定價”技術,將新能源車險的定價因素從過去的“從車”擴展到“車+人”,以實現更爲精準的定價。5月9日這一模式的階段性成果發佈。

所謂“聯合定價”模式,就是將險企掌握的“從車”數據與螞蟻保通過關聯方支付寶部分數據所掌握的“從人”數據在可信隱私計算技術框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從而產生“車+人”因素下的更精準定價。

螞蟻保車險精算負責人張紀元稱,“從人”定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支付寶部分數據所勾勒出的用戶特徵、用戶違章罰款等數據,去判斷用戶的駕駛風險高低。第二部分則基於用戶通過支付寶完成繳費的停車繳費、高速通行費等數據進行人車綁定來判斷車輛的實際駕駛人,並與之駕駛風險掛鉤。同時,針對困擾險企的私家車兼職網約車的情況,用“從人”數據也可以建立起網約車模型,一方面對於風險可控的網約車可以進行報價,另一方面針對高風險網約車車主也可以幫助險企做覈保攔截。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從車”因素下,保險公司只能根據車型過去的理賠、維修成本等數據給出統一定價,低風險車主和高風險車主都被平均了,但加上“從人”因子後,低風險車主可以得到更低的定價,當然高風險車主的報價也有可能高於其他渠道。同時,在新能源車即將迎來的“費改”下,新能源車險自主定價係數範圍從[0.65-1.35]擴展至[0.5-1.5],險企的自主定價空間範圍更大,疊加“車+人”的定價模式,可以讓定價更爲接近實際風險水平。

來自螞蟻保車險服務的運營數據顯示,應用“聯合定價”技術後的險企車險報價平均可便宜數百元。

對於險企的賠付率,太保財險的數據分析顯示,與常規模型相比,更多的優質客戶轉化到了聯合定價這一側去出單,整個賠付率的下降趨勢也非常明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