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影劇熱潮突遇人走茶涼

大陸影視業迎來寒冬,許多演藝人員不論知名度高低,都面臨無戲可拍之苦。圖爲浙江橫店影視城的一處拍片現場。(新華社)

不少新人在行業好的那幾年入行,還沒演出名堂就遭遇寒冬;成名藝人的日子也不好過,沒有新劇,再大的流量也白搭。(丁學文提供)

曾經,臺灣的大牌藝人我們只在大陸的電視臺纔看得見;曾經,臺灣的一線歌星我們得到對岸的演唱會方能一睹;曾經,臺灣的一線演員前仆後繼在大陸橫店熬夜掙錢。更多的人告訴我,四十歲以上的臺灣歌星在大陸找到了第二春;三十歲左右的臺灣演員樂在大陸各劇組演爸演媽。爲什麼?因爲大陸影劇圈的錢淹腳踝,難怪有人戲稱還留臺灣的都是去不了的,也是,有誰會跟錢過不去?但是,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什麼是永遠,也沒有什麼市場能夠只上不下,大陸影劇圈終究還是迎來了寒冬,久違的藝人紛紛在臺北街頭重新出沒,落葉不再飛揚,大雁終究南飛。

臺灣觀點

隨着影劇市場從巔峰跌落谷底,很多演員多出了大把時間,不願蟄伏,只有放低身段。新疆面孔的迪麗熱巴藉訪談節目嚮導演們喊話:我有時間。童星出身的楊冪依靠綜藝節目繼續刷着存在感。黃曉明在沒戲可演的情況下,彎腰接下了於正操刀的改編劇。是的,巔峰的時候,演員不管演什麼都有人捧,行情不好的時候,也很快就一文不值了。怪不得臺灣很多藝人賺了錢老愛找副業開餐廳,等不到通告的日子看來真不好熬。另外,電影演員轉戰電視劇,電視劇一線演員去演配角,原來的配角只能去演更小的配角。每天都有熬不下去的人抱憾離開,也有心懷希望的人進入圈子。但也有人認爲,這場震盪未必不是好事,混飯吃的日子結束了,活下來的人都得有套真本事。

通告消失 大牌隕落

最近,好久不見的明道就參加了大陸騰訊視頻一檔導演選秀節目《演員請就位》,戲齡15年的明道站在舞臺上,看起來依然精緻帥氣。他的出現引起現場一片騷動,更多人心裡想的是他落魄到需要來這裡嗎?要知道他曾是偶像劇裡當仁不讓的男一號,在臺灣偶像劇風靡的年代裡,明道就意味着收視率。但更讓人訝異的是在一場充滿歇斯底里的飆戲後,明道被淘汰了,疲態和不甘的他說:剛纔是我今年演的第一場戲。所有人都看到,淚水在他眼眶裡打轉,他努力保持着最大的剋制。如果你對影視行業的寒冬還沒有一個確切認識的話,看過這段節目就會明白它的悲慼。那麼多藝人或成名已久,或剛剛出道,竟然能在同一時間集中拍攝這檔綜藝節目?有人一語道破:這說明大家都沒戲拍。

金主縮手 榮景不再

今年上半年,萬達影業淨利潤下滑六成,多個專案處於停滯;華誼淨虧損3.79億人民幣,老闆王中軍靠出賣藝術品,解決公司現金流問題。不少新人在行業好的那幾年入行,還沒演出名堂就遭遇寒冬;成名藝人的日子也不好過,沒有新劇,再大的流量也白搭。越來越多的演員只能日復一日地苦熬着失業的苦味。演員這個行業,曝光量就是生命。不要指望觀衆的長情,喜新厭舊是不變的法則。即便知名度高如黃曉明,也不得不面對焦慮。在今年年初的一檔訪談節目中,黃曉明坦承,自己多年沒出好作品,已經掉下一線,只能去找一些不一定非得是主角的戲。曾經,大多數明星,特別是流量基礎強大的仍舊保持着觀望狀態,但這種幻想很快就被現實狠狠打破了。

藝人限薪 採購限價

2019年年初,上海電視劇製播年會上,SMG東方衛視總監王磊卿會議上說:有部分製作公司和藝人對限薪令顯然有些錯判,如果對市場繼續觀望,絕對會讓你粉身碎骨。藝人限薪酬以及平臺採購限價已經確定不可逆轉。10月22日,6大影視公司聯合3大平臺發起的聯合倡議也在倡導德藝雙馨,反對虛榮攀比,提出加強演職人員在薪酬、排名、待遇方面的管理,禁止個人干預排名和選角,否則將被影視公司和平臺聯合抵制。在此大背景下,終於逼得一線大咖也低頭做出了妥協。

泡沫破裂 其來有自

事實上,今年6月中旬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就已經露出端倪,一大批從業者表達了對影視寒冬的焦慮,焦慮不僅於去年以來的多次行業遭遇重擊,更有來自技術、互聯網行業帶來的衝擊導致對未來前景的擔憂,整個電影產業從內容製作到通路方都有着強烈的危機感。電影行業步入低谷的表現有三方面,一方面,電影票房從快速增長變成下滑;另一方面,行業稅務問題導致了信任危機;最後,融資不暢、上市公司市值急劇縮水,逼得資本開始大撤退。電影產業寒冬背後有過去幾年電影投資過熱帶來的產能過剩、稅務問題帶來的信任危機、資本過度追捧帶來的資產高估,以及這個行業的人才缺乏、電影工業化體系的不夠完善等。

不過臺灣也曾經經歷過同樣的寒冬,雖然現在大陸電影產業危機重重,但是希望仍在,在電影產業的困境中,依舊有許多給人希望的閃光點。2018年我就看見一批優秀大陸影片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成績,而且在社會影響力上也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從去年年初春節檔的幾部大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到暑期檔的《我不是藥神》,國慶檔的《無雙》這一批大陸國產影片挑起了大梁,爲市場貢獻了63%的票房佔比。

春風會回 大雁終歸

應該說大陸市場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飛速發展後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但大陸電影市場仍然是全球電影產業的支柱,與北美市場一起,引領着全球電影產業發展。今年上海電影節上發佈了《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大陸電影呈現了六大亮點:《我不是藥神》拉動了現實題材成爲大陸市場新主流;《紅海行動》以口碑破解票補依賴,口碑驅動成爲共識;中美合拍《巨齒鯊》實現了全球票房拓展,爲後續國際化合拍提供借鑑;進口片題材開始多元化;黃金週票房效應預期調整,電影內涵重要性提升;互聯網宣發發揮關鍵角色,成觀衆重要認知和購買通路等,看來春風還是會來,大雁終將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