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加速“上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隨着大模型技術的不斷髮展,各行各業都在迎接一場智能化變革,其中也包括近年來火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近日,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表示,當前,汽車產業正處在全面擁抱“智能化”的新階段,雲計算、AI、地圖等核心技術已經成爲智能汽車的重要基礎設施,並持續推動高階智能駕駛的量產落地。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人工智能“上車”,誕生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智能座艙,一個是自動駕駛。但原來的人工智能技術受到技術路線的阻礙,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所以很長時間,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都不溫不火。

在周鴻禕看來,大模型會是一場工業革命,當大模型部署到車上,也會帶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

大模型助力自動駕駛落地

周鴻禕以自動駕駛爲例稱,過去大家覺得自動駕駛很難,是因爲原來技術路線不對,但是用大模型,只要有足夠多的訓練數據,它的泛化能力可以實現舉一反三,這就讓自動駕駛的很多難題得到解決。

周鴻禕還提到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FSD,“馬斯克說很快會向中國用戶提供FSD,他有這個信心,就是因爲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法,用了Transformer大模型這條線路。”

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劉澍泉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模型對自動駕駛的影響確實很大。因爲大模型第一次引入上下文的概念,可以把感知、規控兩個網絡直連,這和原有架構是不一樣的。

正因如此,汽車成爲大模型落地的重要場景之一,各個大模型服務商也在加速推進大模型“上車”。4月24日,騰訊雲也發佈了汽車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可提供從模型、算力、AI工程平臺到AI應用的全鏈條服務。

其中在模型能力方面,騰訊雲汽車行業大模型是在騰訊混元大模型基礎上,加入海量汽車行業專業數據進行預訓練、任務精調和強化學習後而來。

在算力底座層面,騰訊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集羣,支持10萬卡GPU超大計算規模,最快四天就可以訓練萬億參數的大模型,同時還可以在自動駕駛、仿真等場景中充分應用,這也爲汽車行業大模型提供了強大的算力基座支持。

B端和C端體驗革新

大模型“上車”後,無論是在B端還是C端,都將帶來全新的體驗。

對於C端體驗,周鴻禕分享了他的一些切身感受。“原來車裡的很多智能助理,更像是智障,並不好用。比如你說把車窗打開,它能聽懂,但你說把玻璃搖下來,它就聽不懂了。”

而在大模型“上車”後,讓汽車真正擁有了嘴巴和耳朵,無論用戶怎麼表達,它都能理解並回答。“這就是革命性的東西。司機開車的時候,不方便去點那些操控按鈕,現在通過語音就可以操控一切,這是過去無法實現的體驗。”周鴻禕說。

對於汽車端的大模型,劉澍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在汽車端側部署的都是蒸餾過的大模型,而不是把大的神經網絡放在端上。所以,直接服務車主的是端側大模型,但它的訓練以及更新迭代都要依靠雲端。因此,“車雲一體”會是汽車智能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因爲像是智能座艙,本質上也是一種雲端服務。

對於B端,大模型帶來的變革也是全方位的,除了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生產、營銷、服務、企業協同等環節,也都在進行智能化迭代。

比如在研發環節,大模型可以幫助軟件工程師寫代碼、補代碼、診斷和測試代碼;在生產環節,大模型可以幫助優化汽車的工藝設計;在服務環節,大模型可以讓智能客服針對用車、維保的疑難問題提供更專業的回答等等。

據湯道生透露,騰訊汽車行業大模型正與長安、廣汽、一汽豐田、東風嵐圖、易車等十多家汽車行業夥伴開展應用實踐,覆蓋座艙助手、營銷、客服等場景。

湯道生表示,過去一年,各行各業對大模型都抱有很大的熱情,並結合企業自有的圖文數據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現在,AIGC已經從智能問答,發展到文生圖、文生視頻等能力,不斷創造新的驚喜。

“這和當年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路徑很像,從門戶、娛樂等領域發展起來,然後逐步滲透到生活服務、產業互聯網等各個領域。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遵循技術發展的規律,保持熱情的同時,也需要有耐心。我們始終認爲,產業實踐纔是AI大模型等新技術的最佳練兵場。”湯道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