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餘凱:芯片產能緊張問題今年年中可緩解

(原標題:對話|地平線餘凱:預計芯片產能緊張問題今年年中可緩解)

進入2021年,因芯片短缺帶來的挑戰正在汽車行業進一步顯現,目前大衆、福特、豐田、日產等多家車企因缺芯被迫減產。而汽車芯片供應緊張問題同樣也對我國汽車產業帶來衝擊。今年1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曾表示,芯片短缺從2020年12月份下旬開始,對2021年一季度的生產造成很大影響,還有可能會對二季度產生影響。

近日,就芯片短缺問題爲何會出現,產能何時會緩解,計算平臺的算力和性能等問題,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的採訪。餘凱表示,車載芯片的生產需提前12個月做規劃,但去年上半年許多半導體企業對汽車行業的芯片需求持較爲悲觀的態度,所以做了比較保守的規劃,導致車載芯片高速增長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對於芯片供應短缺問題何時能緩解,餘凱認爲,整個供應鏈還是有對變化的適應能力,預計到2021年年中產能就會緩解。

預計今年年中芯片產能緊張問題可緩解

Q:最近汽車芯片短缺問題備受關注,你怎麼看這個問題?目前有些車企提出要自研芯片,對此你怎麼看?

餘凱:關於芯片短缺的問題,實際上主要原因還是供應鏈的規劃沒有跟上需求的變化,並不存在其他的原因。核心來講,還是一些芯片廠商沒有預計到整個汽車行業智能化的推進對於車載芯片需求的爆發式增長。通常來講,車載芯片的產能需要提前12個月去規劃。但去年上半年,很多半導體企業對汽車行業芯片需求的預測是比較悲觀的,所以做了比較保守的規劃。

到今天爲止,全球車企中真正自研芯片的車企只有特斯拉一家,其他車企或許有這樣的聲音,但並不是特別的確定。我相信就像在智能手機產業裡面,真正自研芯片是很少的,絕大部分還是會走分工協作的道路,專業的分工才能帶來效率。在智能手機時代其實也有一些手機公司嘗試過研發芯片,但都不是很成功。最後它們都用的高通跟MTK(聯發科)的芯片。我想在產業鏈一開始分工不明確的時候,這個邊界是比較模糊的,到最後分工也會越來越明確,還是專業化的分工帶來效率,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Q:最近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也非常迅猛,在你看來,2020年後這種局面是否會加劇全球汽車芯片緊張?

餘凱:我覺得目前全球汽車芯片緊張加劇主要還是因爲需求的增加,供應鏈的規劃對未來的預判不足,但我覺得整個供應鏈對變化是有適應性的,大家不用太悲觀,據我瞭解到的各方面信息,到2021年年中產能就會緩解。

Q:目前很多非車規級芯片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對此你怎麼看?

餘凱:從非車規的芯片要轉化成車規芯片,沒有三年以上的時間是不可能做得了的,因爲這個需要有長期的技術準備,包括各種設計的技術、驗證的技術、封裝的技術等,所以這也是爲什麼在業界做車規芯片的企業總是很少。在中國,據我們瞭解,現在車載AI計算芯片過車規的只有我們一家,其實華爲也沒有做到車規的量產,所以整個汽車級的芯片還是門檻非常高的一個領域。

算力並不真正反映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真實性能

Q:在前幾天的蔚來NIO Day上,李斌說“馬力加算力是定義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新標準”,對此你怎麼看?

餘凱:我非常認可芯片、計算平臺在智能汽車中的重要地位,就像我之前一直在講的,汽車智能芯片是智能汽車的數字發動機。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在傳統汽車時代不應該拼馬力,因爲馬力並不反映用戶可感知到的汽車動力的性能;在智能汽車時代也不應該拼算力,因爲算力也不是我們用戶可感知到的智能駕駛的性能。所以無論是馬力還是算力,其實都不應該拼。

現在大家各種狂飆指標和算力,但算力其實並不真正反映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真實的性能。就像特斯拉特別指出來,它的算力沒有增加太多,但是它的真實性能增加了有20倍,它裡面應用的指標是FPS,每秒鐘準確識別多少幀圖像。我打一個類比,在燃油車時代,馬力真正反映汽車的什麼性能?它是間接反映,直接反映的是百公里加速多少秒。我覺得未來大家去狂飆算力多少T,其實是帶有一定的誤導性。應該拼最終的性能,像特斯拉引用的FPS,就是一秒鐘準確能識別多少幀。相比於虛幻飄渺的馬力,其實用戶真正關心的是加速到底有多快。

Q:你預期整個行業還將推出什麼樣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餘凱:其實到最後功能會越來越弱化,反而是講場景跟體驗。在以前L2的時代會講功能,那是比較傳統的做法。在L2+,再往後去發展的話,就不會拆解功能,更多的是場景。

Q:在你看來,從NOA 到全場景的時間跨度或者中間功能迭代需要多長時間?

餘凱:我覺得全場景做好要到2025年-2030年。在此之前,典型的還是把一些場景做好。比如在2025年之前,能不能做到自動駕駛全部在高速上完全的無人駕駛,包括上高速、下高速,以及在停車的一些場景裡是不是完全的無人駕駛,這個是在2025年追求的目標。到2025年之前,在城市工況的道路上去做全自動駕駛,我認爲可能性不是太大。

Q:此前地平線決定all in汽車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未來地平線的戰略目標是怎樣的?

餘凱:2015年6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我們說要做深度神經網絡芯片,是爲機器人去做大腦芯片的,要讓世界上每個車、每個電器都有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決策規劃的能力。本質上我們做機器人芯片的初心到今天也沒改過,只是現在分析來看,我覺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機器人終端還是智能汽車。所以還是要把智能汽車這個領域擊穿,之後這個產業自然會拉動整個機器人產業,因爲它把芯片、操作系統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包括傳感器,全部都拉到可以使用的量產的價格可接受的水平;並且把算力、軟件全部都開發起來了,而且它解決的這些問題是非常通用的,人機交互在特別複雜的場景下面怎麼樣去決策,這些問題一樣可以用在通用機器人上面。我們現在意識到核心戰略是在2030年之前專注於做四個輪子上面的機器人,未來再把我們的芯片用在更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