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5/變調的斷食善終 畢柳鶯:非我本意

斷食善終倡議者、部立臺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記者林琮恩/攝影

部立臺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不忍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飽受病痛之苦,協助媽媽「斷食善終」。近年有民衆曲解斷食善終的意義,面對無「自主意識」的失智或失能患者,也採取「斷食善終」,遊走法律之間。畢柳鶯表示,進行斷食善終一定要取得當事人的意願,讓無意識的家人斷食善終「並非她的本意」。

2025年臺灣即踏進超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預估超過30萬人,失能人口將突破百萬人。一位不願具名醫師透露,不少長照家庭不堪照顧壓力,在畢柳鶯醫師推動斷食善終後,自行在家中協助無意識且已經臥牀的失智長者「斷食」,該醫師認爲,善終應該是要在患者自主意識下進行,但讓無意識的家人漸進式斷食,等同加工殺人。

畢柳鶯表示,目前協助的患者,都是在自主意識下,同意斷食善終,如果患者本身沒有意願,並不是她協助斷食善終的範疇,而協助無意識插管臥牀病人,則是家屬告知過去曾有善終的意願,又或是家屬透過患者的個性推測其意願,纔會協助進行善終;如果有照顧者曲解她的用意,讓沒有自主意識的家人斷食,並非她的本意,也不是她所倡議的方向。

畢柳鶯說,斷食善終概念上是「加速死」,也可視爲一種更靈活的自助安樂死方式,若病人本身意識無法確認應暫緩執行,她曾協助過失智症的患者斷食善終,但是是在患者還有意識前,先確認意願,等到失智病程到一定的程度後,纔會協助執行斷食善終,且如果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斷食善終都是可以即刻停止執行,並非沒有彈性。

她認爲,斷食善終適用範圍大於病主法限制,如失智患者不必等到末期;立院上一會期雖有安樂死法案討論,不過即使在安樂死合法的國家,能夠執行的對象多有嚴格限制,此時斷食善終就變成可靈活運用的「自主安樂死」,這是在宅善終觀念,且以人道爲宗旨。

● 瞭解更多斷食善終請看「元氣醫聲PODCAST」

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后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

斷食善終是什麼?如何進行?會有法律、倫理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