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發出“最高襲擊風險”警告!

(原標題:法國發出“最高襲擊風險警告!)

極右翼:法國處於戰爭狀態

“這是對(整個)法國的襲擊。”英國《衛報》報道稱,馬克龍29日下午在視察尼斯時發出“陰鬱但充滿挑釁”的信息。他譴責這是“伊斯蘭主義恐怖襲擊”,呼籲全國團結,不要向分裂行爲妥協。“我們之所以受到攻擊,是因爲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自由的熱愛。今天,我再一次明確聲明——我們決不讓步。”

馬克龍(資料圖)

目前,法國已進入反恐最高戒備狀態。馬克龍29日宣佈增兵方案,將反恐巡邏兵力從目前的3000人增至7000人,保護學校宗教場所,特別是天主教堂,因爲週日將迎來萬聖節

據法媒報道,教堂襲擊者是21歲的突尼斯人拉希姆·阿維沙維,10月從意大利非法進入法國。29日早晨,他帶着一把17釐米的刀潛入尼斯聖母大教堂,在約30分鐘內將一名正在祈禱的60歲婦女幾近“斬首”,將一名55歲的教堂聖器管理人“割喉”。另有一名巴西女性重傷不治身亡。警方用“恐怖”形容現場景象。布拉希姆被警方連開14槍打成重傷,目前仍在醫院搶救。

當時使用瀏覽器版本過低,請升級

來源:環視頻 製作/何卓謙

“我們受夠了。現在是徹底在法國消滅‘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時候了。”尼斯市長埃斯特羅西29日稱,襲擊者在教堂高呼“真主偉大”,意圖毋庸置疑。這是尼斯第三次遭到恐襲。BBC評論說,法國現在的恐怖主義威脅水平與2015至2016年期間一樣高,那是《查理週刊》總部遭極端分子血洗,男子駕卡車衝撞尼斯觀看煙花人羣致86人死亡,以及84歲神父哈默爾被割喉的可怕日子。

恐襲發生後,法國輿論反應強烈,一些政界人士言論相當強硬。“法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國民聯盟主席瑪麗娜·勒龐30日在BFM電視臺稱,必須驅逐所有非法移民,完全停止接收難民,對所有有激進恐怖主義傾向的人採取監視措施

不僅極右政黨領袖這麼說,法國傳統右翼政黨共和黨政要也發表類似言論。該黨議員希奧蒂30日對法國CNEWS電視臺說:“法國被視爲軟弱國家,”應建立美國關塔那摩那樣的營地,專門關押伊斯蘭恐怖分子。一向被認爲對伊斯蘭教態度寬容的左翼法蘭西不屈服黨的領袖梅朗雄也表示,恐怖分子殺死正在祈禱的天主教徒本身具有強烈象徵意義,是“難以容忍的行爲”。

一些過去被認爲過激的言論現在充斥媒體,法國民意也發生變化。BFM電視臺30日報道稱,一系列民調顯示,法國人越來越支持當局採取各種強硬應對措施。而對《查理週刊》嘲諷先知穆罕默德的做法,也有更多法國人表示支持。法國教育部規定各學校萬聖節假期開學後必須對教師帕蒂默哀,向學生講解此事,並強調信仰、言論和出版自由原則。

“法國需要的不是煽動情緒

29日晚,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社交媒體發文,批評馬克龍因教師被殺指責伊斯蘭教和穆斯林“表現得像個原始人”。他說,“法國人歷史上曾殺死數百萬人,其中很多是穆斯林”,因此穆斯林“有權殺死數百萬法國人”。《澳大利亞人報》稱,此時尼斯仍處於遭受致命恐襲的震驚中,馬哈蒂爾的言論激起巨大憤怒。30日,馬哈蒂爾指責推特臉書刪除自己的帖子,解釋他的意圖是說穆斯林從來沒有爲不公正尋求報復。

馬哈蒂爾 圖源:馬來西亞《星報

歐盟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聲援法國,承諾將全力反擊“那些試圖煽動和散佈仇恨者”。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朗、埃及等世界多國都對恐襲表示譴責。《衛報》稱,伊斯蘭國家的表態在自己的宗教和聲稱捍衛宗教的暴力行爲之間劃出清晰界限。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評論說,尼斯大教堂恐襲發生之際,正值法國和伊斯蘭世界關係陷入緊張。29日是土耳其國慶節,該國許多黨派組織黨員前往法國駐土大使館外示威。《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現場人羣情緒激動。當地人將馬克龍的畫像貼在清真寺入口的地面上,讓來往人羣踩踏。30日,數個南亞國家的成千上萬抗議者走上街頭,表達對馬克龍的憤怒。孟加拉國的抗議者焚燒了他的畫像。

(數萬孟加拉人在達卡抗議遊行,示威者呼籲抵制法國產品、譴責馬克龍對穆罕默德漫畫的言論 )

俄羅斯《觀點報》稱,據估計,法國有600萬至1000萬穆斯林,是歐洲最大的穆斯林社區。他們不會同意馬克龍的觀點。“我能理解馬克龍言論自由至上的理由,但爲什麼要在學校宣傳這些醜陋漫畫?”俄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專家費多羅夫說,這隻會誘使宗教狂熱者採取極端措施。俄議員普什科夫提醒尼斯市長注意有關“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措辭。“這個詞反映了法國人的怨恨和憤怒,將被一部分人接受,但會引起法國穆斯林不滿,更不用說世界其他伊斯蘭國家了。”

彭博社評論說,法國應對恐襲需要的是政治才能,而不是煽動情緒。帕蒂被殺後,《查理週刊》的漫畫被投影到法國兩個地方政府大樓的牆上,成爲象徵性的挑釁。馬克龍在重申對言論自由承諾的同時,也應表達法國穆斯林公民的憤怒和焦慮。

這種分裂正是恐怖分子想要的

針對尼斯教堂恐襲,法國伊斯蘭教聯合會的代表發表聲明哀悼遇難者,譴責恐怖主義。CNN評論稱,法國的穆斯林絕大多數不支持伊斯蘭極端主義,但經常面臨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完全有可能既對襲擊感到震驚,又認爲《查理週刊》的行爲是無禮的。”倫敦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弗朗索瓦說,法國的問題在於,人們開始假裝《查理週刊》的“冒犯權”是國家身份認同的晴雨表。而當官方似乎支持某一方時,事情就變得更加混亂。

在俄羅斯《消息報》看來,這場衝突標誌着西方文化和宗教對抗的開始。德國世界報》30日就發表評論稱,伊斯蘭世界的過度憤怒表明馬克龍是對的,歐洲國家必須支持馬克龍的政策。德國《時代週報》則建議,法國在必要時可以選擇某個伊斯蘭國家實施制裁。

俄新社援引俄“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盧基揚諾夫的話說,襲擊事件暴露了法國深刻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法國政府關於言論自由的政策不會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將處於非常困難的局面中,未來伊斯蘭極端分子還會發動襲擊。CNN評論稱,這個國家一邊是法國人,另一邊是穆斯林。這種分裂不僅不正確,而且正是恐怖分子想要的。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姚蒙 王傳寶 陳欣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