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頌歌燃熱血 紅色家風代代傳――記《延安頌》詞作者莫耶家庭

新華社福州5月25日電 題:革命頌歌熱血 紅色家風代代傳――記《延安頌》詞作者莫耶家庭

新華社記者趙雪彤

春風吹遍了坦平原野羣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八十多年前,一首激昂的抗日歌曲《延安頌》,傳遍全中國,鼓舞了一批批愛國者奔赴延安,投身抗戰

歌曲的詞作者莫耶,是一位革命作家。莫耶原名陳淑媛,1918年生於福建安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彼時19歲的她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文學創作等進步活動。

莫耶一生以筆爲槍,書寫革命。她筆下共產主義滿腔熱情,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

“《延安頌》那熟悉的紅色旋律,令我心潮澎湃,母親堅忍不拔、頑強剛毅的紅色精神,深深地烙印子女後代的腦海中,伴隨我們的一生。”莫耶之子方前進說。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莫耶常常冒着硝煙炮火,深入前線部隊,寫下大量的戰地通訊和戰鬥故事。白天,她照常工作勞動,晚上,她住的土窯洞,經常燈光徹夜不熄。新中國成立後,莫耶任西北軍區人民軍隊報》主編,後任總編輯,並於195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莫耶一生艱苦樸素、堅毅奮鬥的精神,成爲代代相傳的家風。

莫耶的弟弟陳文炳1964年大學畢業。那時莫耶正在《甘肅日報》社主持工作。

陳文炳常常想起畢業前姐姐對他說的話:“黨的號召是希望幹部子弟能到艱苦地方去鍛鍊,你畢業以後是不是就到艱苦地方鍛鍊去?”

大姐的話,陳文炳到了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成爲一名中學老師。守着一方講臺,他在這裡一待就是16年。離開靈臺後,陳文炳在蘭州繼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後創辦《教與學》報、《教育研究動態》雜誌、《中學生導報》等。

“大姐對自己要求嚴格,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影響了我們幾代人。”陳文炳記憶裡,大姐穿的衣服總是補了又補,用過的舊稿紙也總拿回家,讓孩子們用稿紙背面練字。如今,陳文炳的三個孩子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刻苦鑽研,保持着簡樸的作風。

莫耶言傳身教的好家風,也啓迪後輩的奮鬥路。

“母親常常告訴我,文章來源於生活,寫作與做人一樣,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與共和國同齡的方前進說。

回想一生,他最難忘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經歷的那段知青歲月。“那時候再苦再累,一想起母親給我們兄妹講述的,延安時期共產黨帶領人民通過多種手段發展經濟的一幕幕火熱勞動場景,我頓時又來了勁頭。”

方前進1970年報名參軍,“更讓我興奮的是,1974年,我在部隊光榮入黨,成爲母親志同道合的‘戰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紅色則是這一家幾代人的主旋律。“受母親影響,我們這個家族,除了我和妹妹方麗頁侄子輩的也有好多人蔘軍。”方前進說。紅色家風賡續傳承,莫耶的侄子等多位後輩都先後參軍、入黨,轉業後在各地的崗位上爲黨和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