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歷史法則看待我國競爭力排名

工商社論》

2023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於近日發佈,在64個受評比的國家裡,我國升至第六,上回排名第六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1年,暌違了12年之久,這個成績得來不易,政府的努力,值得肯定。

談到競爭力,我們不免會想到保羅甘迺迪所寫的《大國的興衰》、歐森《國家興衰探源》、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他們也都在尋找國家競爭力興衰的原因,然而,競爭力的起落迄今依然是衆說紛紜。十七世紀英國經濟思想家威廉.佩弟(William Petty)在荷、法的競爭經驗中體會到便利的海運和水運纔是決勝的關鍵,十八世紀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指出一個具同情心的社會纔是經濟成功的基礎,20世紀經濟學家梭羅則認爲人力資本纔是取得優勢的根本。總的來說,歷史學者、經濟學家提供了我們一些方向,要提升國家競爭力除了靠完善的法制、海運的優勢、以及人力資本之外,還得有社會的美德。

就以最知名的IMD與世界經濟論壇(WEF)這兩份競爭力報告而言,2014年IMD把日本評爲第21,而同年WEF卻把日本評爲第六,被IMD評爲第18的芬蘭,在WEF名列第四,這告訴我們,用不同指標去觀察競爭力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試想經濟制度、文化素養、國家品格皆會影響一國的發展潛能,然而這些因素卻難以量化成數據,因此,以有限的數據所得到的競爭力評比,當其排名滑落時是該檢討,但不必沮喪,排名升高可以高興,卻不宜拿來誇口。

今年IMD競爭力的排名,德國居然落至第22名,英國也降至第29名,日本更在30名之外,這些國家的排名遠不及臺灣的第六,難道他們真的不如臺灣?以這些國家的技術、資本及文化所涵養的實力而言,我們實在無法得出這個結論,也因此面對今年排名的升高,政府實不宜沾沾自喜,反而應該就其中臺灣表現不佳的項目進行檢討。

再者,今年臺灣在IMD的排名升至世界第六,並非首例,早在馬英九執政時也曾在2011年升至第六,隨後由於朝野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上的紛爭,甚至掀起了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路過經濟部,社會動盪使得社會凝聚力爲之下滑,2014年排名落至第13。這說明一個國家即使擁有科技實力,也有充裕的人力資本,甚至簽署了可觀的自由貿易協定,但若政治紛擾,缺乏社會凝聚力,遇事黨同伐異,勢將嚴重影響一國的競爭力。

衆所周知,自2000年以來臺灣每逢大選,爲贏得選票,政治人物總是彼此攻伐,極盡煽動之能事,使得舉國沸騰,社會撕裂,家人爲之對立,朋友爲之反目,選舉結束之後又來一次大和解,這種和解自然不會持久,長期以來已成爲臺灣經濟發展的陰影。臺灣本是和諧的社會,依亞當斯密的說法,臺灣是一個有美德的社會,但在朝野對立日深,無窮無盡的紛擾之下,這個社會凝聚力所形成的美德已漸消失,在IMD競爭力報告裡雖有社會凝聚力一項,惟這只是問卷的資料,只是企業經理人當時答卷的感覺,事實上臺灣社會凝聚力長期以來一直在下滑,疏離感日趨升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危機。

IMD是以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四大領域來評比各國競爭力,所納入的指標有256項,統計指標占三分之二,問卷資料佔三分之一,所蒐集的資料不可謂不多,然而,競爭力始終是個奧秘,一國興起,一國落下,非僅取決於這些看得到的量化指標,而是取決於社會的凝聚力、人文素養及美德。

今年又逢大選年,各黨總統參選人近日以來摩拳擦掌,各黨都想在明年初的選舉中打敗對手,獲得執政權,然而在這種想法之餘,各黨的參選人是否應該也要想一想,臺灣的社會凝聚力、人文素養、美德文化離已開發國家有多遠,除了專注於科學園區的開發,關注今年經濟成長能否保二,是否也該想一想國人一年讀幾本書,思考一下我們這個國家的品格。須知,長期的競爭力終究是建立在社會凝聚力、人文素養及美德的基礎上,而非經濟保二、保三,如果社會凝聚力、人文素養及美德不保了,一國競爭力也將喪失,這不是量化的評比,而是歷史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