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連結味蕾記憶 鋼琴家林易爲聽衆設計獨家菜單

魯賓斯坦鋼琴大賽銀獎得主、近年返臺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任教的鋼琴家林易,和臺灣聽衆有了更多互動,他表示,觀衆是音樂會重要的一環,心中有觀衆的他,特別設計了一套曲目,連結味覺料理記憶,讓聆聽音樂時能有更多想像力。(Sophie Zhai攝,林易提供)

林易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擁有寇蒂斯音樂院演奏家文憑,是2014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銀獎得主。(Sophie Zhai攝,林易提供)

魯賓斯坦鋼琴大賽銀獎得主、近年返臺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任教的鋼琴家林易,和臺灣聽衆有了更多互動,他表示,觀衆是音樂會重要的一環,心中有觀衆的他,特別設計了一套曲目,連結味覺料理記憶,讓聆聽音樂時能有更多想像力,6月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林易表示,他曾在尋找人生方向時,從上一代鋼琴老大師如霍洛維茲的演奏內容,獲得很多啓發,「我發現霍洛維茲喜歡把音樂會安排在週日下午四點,而不是平常晚上七點、八點,因爲他認爲觀衆平日工作完已經很累了,他把觀衆放在心上的想法,影響了我。」

林易表示,霍洛維茲的曲目規劃,會把分量重的曲目和小品穿插在一起,「而且他在1940年、1950年間,每年都彈了多不一樣的曲目,這也引發我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曲目。」

林易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擁有寇蒂斯音樂院演奏家文憑,出生於1989年,來自臺北,自幼學琴,10歲獲得全額獎學金到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班就讀。2012年獲得美國CAG音樂大賽首獎,2013年拿下範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評審團主席特別獎,以及2014年在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中拿下銀獎。

林易表示,他從觀衆最日常的生活裡開始思考,如果到一間餐廳用餐,想要有完整的體驗,會希望一路從開胃菜、沙拉、主餐、甜點等,都有不同的細節和內容,品嚐酸甜苦辣,還能保有平衡感,如同曲目的安排一樣,也要讓聽衆品嚐多一點音樂滋味。

一開始從史卡拉第的奏鳴曲開始,林易形容,「這是開胃菜,清爽又精緻。」接着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林易表示,這首作品令他連結到苦瓜排骨湯,他小時候媽媽曾經希望他多吃蔬菜,但是遇上苦瓜時,他從來都不喜歡吃,「一直到我在國外生活很久,長大之後,有次在餐廳吃到苦瓜排骨湯,才發現原來苦瓜這麼好吃。」

林易表示,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還有另一個小故事,是鋼琴家莫伊賽維奇(Benno Moiseiwitsch)曾和拉赫曼尼諾夫討論這首作品,「他認爲這首作品談論的是『重返』的感覺,拉赫曼尼諾夫也迴應並認同他的觀點。因爲拉赫曼尼諾夫離開家鄉俄國之後到美國,再也不曾回家過,他的音樂作品裡一直有這種想家的感覺,和我對苦瓜的記憶一樣,連結對家的回憶。」

拉赫曼尼諾夫之後是貝多芬的《華德斯坦》奏鳴曲,林易表示,貝多芬對生命的熱情和活力,讓他聯想到健身時很需要熱量,「熱量從哪裡來?我想到的是澱粉,貝多芬對我而言,就像是義大利麪一樣,能提供熱量。」

「主餐」林易選定的是蕭邦的馬祖卡和第一號敘事曲,他表示,蕭邦作品能帶給人親密、詩意與激動的感受,「第一號敘事曲有很多細節和情感,十分鐘如同一口氣,既精緻又熱情,很能觸動人心。」

最後的「甜點」,結束在李斯特改編莫札特歌劇《唐璜》的《唐璜的回憶》,他表示,「這就像是香檳、甜點一樣,把三小時的歌劇,濃縮成一首曲子,觀衆可以感受到歡樂、輕鬆的氛圍,有個快樂的結尾。」

林易表示,過去他比較專注在音樂演奏,現在開始學習從觀衆角度思考曲目,「希望這一系列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讓觀衆在裡面都能帶不同的回憶走。」音樂會將於6月9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