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油價狂跌 石化業的超級警訊

雖然油價狂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談判破裂,但油價震盪、油價低迷的經濟型態無疑是石化業發展的長期警訊。就算目前市場供給面過剩的因素消失,就長期而言,爲解決全球暖化和海洋污染等問題,各國綠色新政紛紛以循環經濟模式擺脫傳統石化業的污染,因此石化業的轉型刻不容緩。

2019年底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COP25)即指出,石化業對全球暖化的貢獻居所有行業之冠。氣候責任研究機構(Climat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也指出,20家開發全球石油等產品的化石公司直接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的35%,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雪佛龍(Chevron)、殼牌石油(Shell)、英國石油公司(BP)這四家油公司更直接貢獻了10%的排放量。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排放大戶企業受到政府規範限制及市場需求減少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迫切。

石化業不僅對全球暖化有貢獻,其下游體系所生產的塑膠、人造橡膠等製品更是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而聯合國已將塑膠垃圾視爲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以塑膠爲例,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9年底的估計,全球現有塑膠中,50%是在過去13年製造出來的,OECD更推估2050年全球塑膠需求量將爲2017年的兩倍。塑膠可說是全球產量最大的材料之一,也是從開採到廢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環境及健康衝擊的材料,但目前全球塑膠不到10%被回收再生,可說危害環境甚大。

OECD評估,塑膠再生料將比使用塑膠原生料減少60%能耗,可大幅縮小碳足跡。對此,美國聯邦政府於2018年開始明確規定公部門採購的電子電器產品,「須至少具備2%塑膠再生料成份」的門檻,歐盟則於2019年發佈禁用特定一次性塑膠產品之法規,國際大廠例如蘋果、戴爾(Dell)、SONY、松下等企業,也對外承諾產品使用塑膠再生料比重目標。我國企業遠東新世界的100%再生料塑膠技術更是受到歐美歡迎。此外,Dell、百事可樂、英國電信和阿聯酋集團(Majid Al Futtaim)等跨國品牌更宣示將依據循環經濟原則,逐步轉變其全球供應鏈佈局。

臺灣作爲國際電子電器與石化原料市場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要應對傳染病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另一方面也要及早接軌國際循環經濟浪潮所帶來的供應鏈模式變革,包括國際市場規則對於塑膠再生料的需求壓力,也勢必日益增加。

到底原料轉成再生料將帶來何種經濟影響?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評估,若臺灣的塑膠產品採用20%塑膠再生料,則每年將可創造約新臺幣662.9億元的產值,和16,145個就業機會。

從歐盟和美國經驗,皆由推動強制性的法規,導引廠商行爲方向,並搭配政府綠色採購機制,引領創造循環經濟之市場需求,並帶動相關技術研發創新。但臺灣目前欠缺明確的法規與積極的誘因機制!日前雖針對疫情頒佈了「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但可見的措施幾乎都聚焦於「紓困」,若能更積極的觀點看待,此波疫情正是帶領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政府可積極運用「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第一項及第三項規定中的「振興」兩字,改變政府採購政策,鼓勵受疫情衝擊的事業朝循環經濟轉型發展,不但可幫助石化業儘早規劃、走出困境,也將帶動我國產業及早進入全球循環經濟的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