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逆登陸戰 臺灣南北禦敵部署(譚傳毅)

臺灣後備軍人整編大約可以徵集2百萬人左右,是一股極大的力量防部若能部署花蓮臺東,可在反登陸作戰中發揮機動打擊的任務。(本報資料照片)

由於後備部隊軍士官缺員嚴重、且專長不符,國防部表示,除開放其它官科出任練級領導幹部之外,後備軍人將跨作戰區編成,北部作戰區後備軍人可能會到花蓮教召、受訓與作戰,南部作戰區後備軍人則可能會被編到臺東。

爲何分散兵力

戰略上分散兵力並無不對,只要在決戰時刻能夠集中兵力即可,這可能是軍方把後備部隊分散在花蓮和臺東的本意。明末袁崇煥死守錦州與寧遠(今遼寧興城)兵分兩地,皇太極無論打錦州或寧遠都因兩地的相互救援而失敗。兵力分散完全沒有問題,重要的是相互支援纔是重點。相反的,如果兵力分散但彼此互不支援,其下場就是被分割殲滅。因此,兵力分散是戰略部署,在戰術上則要機動,而機動的目的是要大規模而又快速的向決戰點集中。

這種做法有一個前提:我方機動打擊兵力以及海空掩護兵力必須大於敵人,否則,分散卻無法集中,註定要被分割殲滅。我們暫且不論海空軍的支援力量,僅以後備部隊爲主。若把後備部隊招好招滿,大約可以徵集2百萬人左右,是一股極大的力量。

國防部的做法是把後備部隊部署在花蓮、臺東,其目的是否爲了在反登陸作戰中發揮機動打擊的任務?擅長陣地戰的後備部隊適合擔任機動打擊部隊嗎?若不把後備部隊當作機動打擊力量,駐守花蓮、臺東是否爲了宜蘭花東守備?宜蘭已經有了153旅,有後備部隊支援固然很好,難道不能徵集當地的後備部隊、而一定要動用「中央」後備部隊?

後備兵力可大大的減輕正規部隊的防禦壓力,對於區域守備的說明很大,然而,機械性的把兵員塞到花東地區可不是好主意。

後備兵力編組

編組後備兵力最好以其特性、退役年紀、區域性來編組,我們以退役8年區分「中央後備部隊」以及「地方後備部隊」,各司其職。平時由國防部「防衛後備動員署」管理,戰時則交由參謀本部以及各大作戰區運用。

1. 中央後備部隊編組。退伍8年內後備兵直接編入參謀本部和五大作戰區,並安排後備部隊進駐陣地參與當地防禦作戰,擔任正面防禦任務,這是後備部隊對於國防最直接的貢獻。由於後備部隊的打擊力與機動性較弱,我們只能把他們放在正面的防禦陣地裡面,所謂「常備打擊、後備防禦」就是這個意思。

2. 地方後備部隊編組。徵調當地退伍9到16年內的後備兵力、甚至於擴大動員兵力包括宮廟義勇,在解放軍攻臺之前就先進入城鄉部署。由於當地青年熟悉本地風土人情,以就地、小型化、分散編組爲主,各社區各村裡爲戰,以游擊戰方式到處消耗、疲憊、襲擾、圍困敵人,並配合主力部隊殲滅敵人。不可小覷巷戰,根據歷史經驗,再強大的軍隊進入城鄉極易陷入混亂,以多處小規模戰鬥爲主的城鄉作戰模式,反而是弱者的強項

3. 城鄉部署。在進入巷戰階段之前,地方後備兵力先期進入城鄉,例如設置通信站和後勤補給站、狙擊騷擾點、後撤點、偵察敵情、維持治安、運送傷患與救護、保護橋樑、修築工事、押送戰俘等勤務。

4. 鞏固山區根據地。如果城鄉仍然擋不住敵軍,接下來還可以複製原住民抗日,遁入山區抗戰。

在中央與地方後備部隊之間,還需要一個環節用以啓動前方與後方防禦,這個環節能夠在當前方作戰時,不但可以支援作戰,還可以部署城鄉的地方後備部隊,若前方失利,立即可以接待從前方轉進到城鄉的主力部隊(含中央後備部隊),繼續進行巷戰。

前線的啓動

國防部指出,「北部作戰區後備軍人可能到花蓮教召,南部作戰區後備軍人則可能會被編到臺東」,如此「互充」與「選充」的目標實在不明確,看似機動徵員部署,實則並未改變陣地作戰的老套路,因爲後備部隊最終的歸屬是在前線陣地和城鎮裡面。重要的是要把前線與城鎮連結在一起。

在這種情形之下,與其把北部和南部後備軍人分別編到花蓮和臺東,不如把陸戰隊的2個旅部署到花蓮(或宜蘭)和臺東,一旦戰爭開打,駐紮花蓮(宜蘭)的陸戰旅實施逆登陸到北部,配合北部作戰區的(左右)聯兵營和正面防禦的後備部隊,四面夾擊登陸敵軍。同理,臺東的陸戰旅逆登陸到南部,與該地聯兵營和後備部隊四面夾擊。

陸戰旅從花蓮到北部、從臺東到南部機動(逆登陸)的載具很麻煩,因爲國軍壓根沒想過陸戰隊的功能,從未研發或採購相應的載具,例如氣墊船、水面效應船、或美國陸戰隊現正使用的「輕型兩棲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

依賴巨大的大型兩棲艦艇例如玉山艦或戰車登陸艦並不靠譜,因爲逆登陸距離太短而裝載時間太長,本身體積過於龐大極易成爲打擊目標,倒不如分散逆登陸兵力於許多小而快速的載具之中,就像美國陸戰隊輕量化、小型化一樣。輕量化與小型化應該納入海軍和陸戰隊5年兵力整建計劃之中。

假設陸戰隊成功的逆登陸、再加上當地聯兵營的側翼打擊,將可大大減輕正面陣地防禦的壓力。

城鄉戰的啓動

以上第一線作戰情況,還有處於前線與城鎮之間的連接部,也就是進入地方後備部隊的防區。絕大多數地方後備軍人已經失去了軍事技能,戰鬥能力極差,而必須由正規部隊先行設置城鄉作戰據點、情報站、通信站、救護點和要點控制等等,輔導地方後備部隊進駐。

最適合填補正規部隊於後備部隊之間空隙的,莫過於特戰部隊(傘兵)。傘兵和陸戰隊同樣的具有機動的特性,只不過一個是渡海、一個是空降。

傘兵可以輕裝和重裝傘降和機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戰,具有快速機動能力,直接進入敵後進行突擊,是快速部署和縱深作戰的重要力量,既能配合正面部隊作戰,也能在城鄉部獨立作戰。由於傘兵的快速機動、以及在敵後(城鄉部)的特殊任務,也就是在戰術縱深內的重要目標快速部署,特別適合在敵後(城鄉部)進行特種作戰。只不過,現在的傘兵不必空降到敵後作戰,而是在城鄉部作戰。

因此,在解放軍攻臺戰爭開打之前,先期把傘兵部署到城鄉部是最理想的安排。一方面先期部署地方後備部隊進駐城鄉,各就作戰位置;另方面當第一線部隊擋不住敵軍,作爲其轉進的接應,不至於戰敗潰散而崩潰,使其迅速進入城鄉整編、補給、再戰。

結論

解決了南北防禦的問題,看起來中部作戰區的兵力顯得較爲薄弱。何不把第一作戰區澎防部的部隊整編爲第三陸戰旅、未來可以像南北陸戰旅一樣的逆登陸到中部?

解放軍陸戰隊共有6個合成旅,北東南戰區各部署2個陸戰旅,其中只有駐地在湛江的第1與第2陸戰旅是原有的,其它4個陸戰旅全部是從陸軍部隊整編而來,形成今天共有11個旅的「海軍陸戰集團軍」。我們何不以敵爲師?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