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燃料 來自我們的肯定

孩子燃料,來自我們的肯定。(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爲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爲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着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爲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着你,我會接住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精彩書摘

我就像許多特殊兒的家長一樣,曾經茫然。

我們一直被告知孩子有問題,卻沒人有辦法可以徹底解決。

是的,這樣的孩子,麻煩事總是一件接一件。在剛要鬆口氣的當下,下一個事件卻又悄悄地浮出檯面……所幸這樣的壓力,在遇到適合的醫療團隊後,是可以得到緩解的。

從孩子小時候,我就不介意帶孩子上醫院兒心科。兒心科就像孩子的充電站

在就診的過程中,我發現兒心科的醫師真的好會同理這羣一直被誤解的孩子。

孩子在診間可以盡情扭動,不會有人老要他乖乖坐好;在會談的過程中,孩子一直被鼓勵,可以加滿油,再自信地走出診間。連我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化解了與孩子的對立和誤解,得到了療愈。

甚至到後來,陪孩子看診的我,總會很認真地聽醫師與孩子的對話,因爲在這樣的互動裡,可是蘊藏着許多教養與陪伴孩子的技巧。

孩子在沮喪時,曾跟我說:他以後不要生小孩,他不想要有個孩子像他一樣受苦……

但我想說的是:我很感謝有這個孩子,我纔有機會了解這羣特殊的孩子。也許這個學習會是一輩子,但又何妨!

──阿浩媽媽

孩子上幼兒園時的狀況不少,當時,我們就懷疑過孩子是亞斯加過動型

直到上小一後,發現孩子只對某些科目有極大興趣,沒興趣的科目就不願投入。對於事情的流程、步驟有一定的順序,無法接受任何彈性,不然就會大發雷霆。身爲家長的我,幾乎天天到學校找老師溝通。那時我心想:如果連身爲媽媽的我都不能替孩子找到原因、解決問題,這個孩子只會更孤單,更認爲沒人瞭解他。

我找上了謝依婷醫師。謝醫師在聽完孩子的情況及做完心智評估後,告訴我,孩子具有亞斯特質。其實,我早在心裡默默知道孩子的特質,看醫生只是要一個確定的答案。

亞斯孩子不特別,只是需要了解。和他們相處,處處是驚喜。

謝謝謝醫師出版這本書,讓人們不會刻板地認爲亞斯人極聰明,但難相處。在生活中,他們是很可愛的一羣人。

──賢賢的媽媽

記得子寧剛出生時,爲了幫她取個好名字,與老婆了子寧的生辰八字,找算命仙仔欲好好卜卦一翻,誰知「仙仔」語出驚人地道出,「這小女娃兒與老爸較有緣喔!」老婆語帶醋意地望我說:「上輩子的情人來找你囉!」

但當老婆產下第二個孩子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徹底撕碎了我和子寧的心。

在失去愛妻的三千多個日子裡,非常感謝上蒼巧妙的安排,讓我上輩子的情人待在我身邊。這位「情人」與我共同照顧了愛妻留下的小男娃(當時六個月大,姊弟相差六歲),也因爲有子寧像個小媽媽似的照料及教導,讓這個小男娃更加成長、茁壯。

但也許是我自己的私心或無心,在某個時期,忽略了子寧心裡的感受,導致她行爲的異樣:自殘。也因爲這樣,與兒心診間的謝醫師結下了善緣。

「兒心診間」──想像中,多麼令人畏懼而卻步。從前年少輕狂的我,未想過有朝一日,會踏入此診間。

如今回想起來,反而有種小確幸的感覺。非常感謝成大醫院謝醫師的醫療團隊協助,藉由專業的醫師,讓我「上輩子的情人」在毫無壓力下,將憋在內心的話,一股腦兒傾吐出來,得以舒緩。而經由謝醫師有系統地彙整、分析及建議,我開始懂得放下自己的身段及私心,與孩子站在同樣的高度去看世界。漸漸地,我發覺與孩子更容易溝通,也更察覺到孩子與我有很多夢想可以一起追逐。我和「情人」相約,將一起追夢、築夢,並圓夢

多年之後,當子寧步入紅毯的那一刻,若牧師問我,是否願意將「上輩子的情人」交給(現今我尚不認識的)這個男人,我想,我會很不捨地反問牧師,「我可以說『不願意』嗎?」

──爵夢凡(子寧的爸爸)

弟弟一歲九個月時,週五下午的門診──因孩子無口語與眼神接觸,醫師建議儘快進行早療。當時,我斷然拒絕相關書籍的推薦、遲緩補助與手冊申請,覺得看了、申請了,就承認我兒是了。直到夜深人靜,才上網查資料,而結束後,總要清除搜尋資料才安心。

在早療復健的長路上,我們期待與等待弟弟的進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點滴在心頭。

這條路上,家人給予弟弟全力的支持,孩子也有幸得到專業醫療團隊的幫助。感謝醫師、語言、職能、物理、心理治療師們、社工與早療的專業,讓他跨出了一大步。

從幼兒園到小學,弟弟更擁有老師們的關愛、教育與陪伴。我們除了喜悅與感恩,更慶幸孩子有福氣

再多的文字,都說不完父母的感謝。療育是條不簡單的漫漫長路,而專業團隊的鼓勵與幫助,絕對是讓我們全家繼續往前走的能量與動力。

──藍翼的媽媽

(本文摘自《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謝依婷醫師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爲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爲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劃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爲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爲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臺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纔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