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痛、傷口久未癒合 三高危險羣小心周邊動脈阻塞

57歲葉姓女子術前及術後1年影像。(豐原醫院提供)

61歲朱姓男子術前及術後影像。(豐原醫院提供)

豐原醫院心臟科醫師張偉俊講解患者狀況。(豐原醫院提供)

罹患三高的民衆注意了!豐原醫院心臟科醫師張偉俊指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中年以上或有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者,都是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易造成脂質斑塊堆積於血管內壁,進而導致血管阻塞,不可輕忽。

61歲朱姓男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末期腎臟疾病病史,因右腳背傷口裂開,合併有發紅、腫脹、異常疼痛,診斷是右腳蜂窩性組織炎,因傷口癒合差,外科陳明澤主任檢查後,及時發現病人右腳動脈血管有輕度阻塞,且雙腳脛前動脈及腓動脈血管變得狹窄,立即照會心臟科醫師張偉俊,給予右腳經皮氣球血管擴張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並放置2支支架,術後右腳血液循環獲得改善。

另名57歲葉姓女子患有第2型糖尿病,規則服藥及胰島素控制,因右腳第三腳趾傷口1個多月未癒合,伴有雙下肢水腫,右腳紅腫及疼痛,由外科轉介心臟科張偉俊醫師門診,經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BI)檢查,結果顯示右腳有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及左腳有中度的周邊動脈阻塞。下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顯示右側股淺動脈遠端阻塞,2021年5月做經皮氣球血管擴張術,並使用塗藥氣球,放置金屬支架,持續追蹤1年都沒有再發生阻塞情形。

心臟科醫師張偉俊指出,周邊血管是指心臟以外的血管,供應手、腳、大腦的血管。若是罹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是有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特別是血管炎等,都是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易造成脂質斑塊堆積於血管內壁,進而導致血管的阻塞。

而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從症狀表現上來說,從疾病早期,因周邊血管還未阻塞得厲害,若發生在下肢,走路走一段時間可能出現腿部痠軟無力,甚至會造成疼痛,即所謂的「間歇性跛行」。隨着疾病的進展,血管阻塞得越來越厲害,血液分配到下肢越來越少,那可能在休息的時候,特別是在晚上,因足部血液供應不夠而感覺到疼痛、冰冷。

再進一步發展,足部若有傷口,因爲血液供應不足,傷口會有不容易癒合的情形,有時傷口感染厲害,更易導致周邊的感染。周邊的感染,若沒有儘早處理,打通受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液的供應,去除感染源,嚴重的話就可能需要截肢。

因此若是出現走路腳會疼痛,出現間歇性跛行,且有三高危險因子;或是長期有糖尿病、洗腎的病人,腳部傷口超過1-2個月都沒有癒合,甚至出現傷口發紺、壞死情形,需儘早到醫院就醫,醫師會進行理學檢查及安排相關周邊血管檢查,以利即早發現血管是否阻塞,避免肢體壞死進而截肢的風險。

豐原醫院醫師張偉俊呼籲,若是有出現以上症狀,可儘早至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或是血管外科門診就醫,周邊血管阻塞疾病是一個跨團隊的整合性醫療,當血管有嚴重阻塞,初期會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增進血液循環,並控制血壓、血糖及降低膽固醇。

而阻塞嚴重必須恢復血液的供應,血流通暢才能促進傷口癒合,內科會做周邊血管擴張治療,包含氣球擴張手術或放置支架,若病人病況嚴重,就需要外科繞道手術治療;在血管打通後傷口部份,需要整形外科傷口處置,去除一些壞死組織,依傷口狀況反覆性清創,待傷口慢慢癒合之後予以植皮治療,周邊動脈疾病最終目的就是避免截肢的風險,讓病人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進而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越早就醫,預後恢復狀況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