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而美”的特色小鎮如何“穿新鞋走新路”

(原標題:看“小而美”的特色小鎮如何“穿新鞋新路”)

新華社成都12月11日電(記者李力可)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近日出臺文件,對特色小鎮建設提出若干意見,要求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機制,着力培育供給側小鎮經濟,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產城融合惠及羣衆新路子,防止“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

在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都江堰岷江水孕育了這裡千年的農耕文明。與大城市華燈璀璨不同,成都平原村鎮星羅棋佈,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據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人介紹,成都到2020年將重點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特色小鎮,以特色鎮爲主形態促進城鄉融合。

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地處成都市近郊,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川西古鎮。近年來,通過鄉村旅遊產業發展,三道堰成了成都甚至許多外地遊客的旅遊目的地,打造出了三道堰鎮和青槓樹村兩個AAAA級景區。去年,三道堰接待遊客5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億元。

今年8月,三道堰鎮被評爲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但已經在這裡做了6年鎮黨委書記張懷東卻開始思考:特色小鎮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形態?“一些一提起來大家都知道的全國知名小鎮,雖然他們都很發達,卻太喧囂,少了小鎮該有的寧靜。”

青槓樹村在2011年還是全區最窮的小村,通過新農村建設和旅遊業配套,如今這裡幾乎家家有產業,人均年收入2.45萬元,還被評爲2015年“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我們經常舉辦菜花節、露營節、鄉村音樂節,每到週末或節假日,很多人都會來村裡休閒放鬆。”村主任鍾家旭說。

村民趙良鬆投資13萬元把自家一樓改造成了農家樂,與妻子兩人經營。遊客絡繹不絕,夫妻倆腰包也越來越鼓。但說起擴大經營規模,趙良鬆卻並沒有這個打算。“就現在我們都忙不過來了呢。”

張懷東告訴記者,村民們並非不想掙更多的錢,而是從單純追求“獲得感”轉變到了追求“幸福感”和“責任感”。“村裡家家都富起來了,但我認爲真的富裕是要帶動整個片區的羣衆一起致富,而不是過度開發一個村的資源。”他說。

“特色小鎮,特就特在 小而美 上。從三道堰鎮是成都市水源保護地的實際來看,這裡並不適合高強度的開發,否則就成了 城 而非 鎮 。”張懷東認爲,特色小鎮建設要從供給側發力,不能走上“千鎮一面”和房地產化的道路,“大產業對人的集聚效應太強,容易造成村落空心化,這就背離特色小鎮建設的初心了。”

他回憶到,自己曾到一個鄉鎮考察,當地引進了一個大型水上游樂項目。項目的引進帶來了較大的客流量,給當地羣衆造成的苦惱比帶來的收入更多。“人多了,但鄉鎮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各項配套跟不上產業的發展,當地羣衆自然就沒有幸福感。”

“現在我們已經在做旅客的疏導,將過剩的客流分流到鎮上的其他地方,緩解熱門景區的承載壓力。”張懷東介紹,三道堰鎮正將下轄五村進行連片打造,細分每村發展主題。未來,這裡將通過三道堰帶動,形成功能區抱團發展,讓特色小鎮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原標題:看“小而美”的特色小鎮如何“穿新鞋走新路”)